
摘 要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為初中地理的學習做了基礎鋪墊,初中地理教師必須重視與小學科學的有效銜接,本文僅以湘教版的七年級上冊“認識地球”為例,介紹了通過研究兩者的課程標準、分析內在聯系,準確把握學情,找準知識銜接點等這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地理 小學科學 教育銜接
整個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分為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科學探究”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沒有具體的單獨設置,而是與“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融合在一起,上述三者中與初一地理課程內容聯系最為密切的是“地球與宇宙”部分。所以,本文僅以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科學》中的“地球與宇宙”與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相應的“認識地球”部分為例做探究。
一、研究課程標準,分析內在聯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與小學科學的有效銜接,任課教師必須要熟悉小學科學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從表1可以得知,兩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處,都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學習的內容知識、組織形式、作業評價等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而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小學科學是強調以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著重強調活動探究過程的重要性。
表2中較為詳細地對比初中地理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為初中地理教學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在適齡階段接觸到了最基礎、最貼近生活的地理知識,仔細梳理會發現有些知識是與初中重合的。例如:人類認識地球及地球運動的歷史中涉及的“地心說”與“日心說”、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以及地球的自轉與晝夜交替的關系、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關系、影子的長短與季節的關系等等。有些知識范圍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材的第四章第六節“地球在公轉嗎”中出現了恒星的周年視差,六年級下冊中出現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識。這些宇宙天文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初中的地理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小學科學課程里設有地球儀知識的課標內容,要求為“了解”,教材里出現了“地軸”“北極”“南極”等字樣,而地球儀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重難點,要求則上升為“運用”,這些都為初中地理學習埋下了伏筆。由此可見,初中地理教師有必要熟悉小學的課程標準,在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詳略得當,有效銜接。
二、準確把握學情,實現高效課堂
初一學生經過六年的小學基礎教育,個體的學業水平差異顯著,在家長、學生心中小學科學課程也是“副科”,學生對于“地球與宇宙”部分的掌握情況不可一概而論,對于我們初一的地理教師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據近兩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就地理素養而言,學生表現出的差異性較大。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較為敏銳、活躍,課外知識比較豐富。例如在學習麥哲倫環球航行部分時,有些學生可以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把麥哲倫的生平事跡都了然于胸,對于這類學生,課本上的閱讀注釋已索然無味了。相反,有些學生對于小學階段所學的課本知識都難以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準確地把握學情。
一方面,在開學之初,做一個簡單的關于小學科學“地球與宇宙”知識的測評,如此一來便可知所教學生掌握的舊知識情況了,以便于把握整體教學的知識難度和教學進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地理導學案。例如:地球運動部分,教學參考要求是一課時內容,但實際教學時會發現,課時容量較少,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間使用導學案會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發揮教學機智,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以實現高效課堂。此外,有些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隨意地提出一些無效問題,例如:我們的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啊?地球是圍繞太陽轉嗎……等等,課堂提問是面對大多數學生設計的,這樣的類似問題,對于初一學生而言明顯是無效、無價值的,根源就是教師對初一新生的學情不了解、對小學課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準銜接點
在熟悉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材的前提下,找到便于切入的銜接點,利用新舊知識的“親緣關系”,用小學所學的舊知,以此為橋梁鋪墊,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地理知識,實現了個體知識的正向遷移。例如,在開始學習初一地球部分知識時,可以反問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哪些關于地球的知識呢?”這樣的課堂導入,既讓學生參與課堂,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又自然地導入新課。讓初一的學生感受到,原來小學階段就學習過一些地理知識了,這樣對地理課也不再陌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覺信心倍增。另外,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教學順序以方便知識銜接。以湘教版的教材為例,該教材把地球的運動放在了經線、緯線、經緯網之后,筆者在教學時,則將地球運動提到了經線、緯線之前,即在學習完地球大小時便學習此內容。因為,地球形狀的發展史和地球大小以及地球的運動這些內容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已部分呈現,只是在初中階段知識內容更加細化,課程標準要求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小學階段重在讓學生學會觀察、注意到這種現象諸如晝夜交替等,而初中階段則要求為理解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但總體而言,調整教學順序后,學生的接受、理解過程會更加順暢,教學效果更佳。(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樹人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