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閱讀教學的關鍵有兩個:一是要找準課堂教學的“著力點”;二是要設計出好的語文活動。找準“著力點”,就是首先要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設計出好的語文活動就是解決好“怎么教”的問題。
一堂課只有短短45分鐘,絕不允許老師面面俱到,其實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為通常情況下,對于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課文(含文言課文),只要認真通讀下來,80%以上的學生至少能理解80%的內容(閱讀文言課文,對照書下注解也是如此)。如果教師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用力”,那語文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就不可避免。
孫紹振先生說過:“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卻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筆者認為這里的 “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其實就是教學中的“著力點”,至于“想說卻說不出來的地方”,是在老師將學生完全“帶進文本”后,進一步生發出來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不能真正走進文本,進行體味、探究與感悟,學完一篇課文,得到的都是一些概念性的結論,這種現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還較為普遍。究其原因,是老師們在教學中放過了太多的“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學生自然也不會有“想說卻說不出來的地方”。當然,教學“著力點”的發現,離不開教師對課標與學情的了解,更離不開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個性化思考。
筆者借班執教《孔乙己》,雖然這些初二學生課前讀了課文,也看了教參的講解,但他們在腦海中呈現的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東西,或者也可說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諸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科舉制度的罪惡、孔乙己的迂腐等,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走進文本。雖然本文主旨的解讀有多種,但魯迅創作本文的初衷還是“表現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教學生,尤其是教那些未讀過幾篇魯迅作品,剛入初二僅僅四個月的學生,就應該讓他們將這最基本的內容掌握好,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積累、閱歷的豐富,他們自然會有新的感悟,無需教師多費口舌。況且那些多種解讀,屬于魯迅作品的研究范疇,是大學中文系師生的事情,放在此處好像會使得課堂內容看上去“高大上”,其實極不切合實際,它會使“學堂”變為“講堂”,會使學生失去感悟語言文字帶來的樂趣。所以教好“這一個”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將“這一個”教好了,才能激發起學生自覺探究“下一個”的欲望,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這樣,本課的“著力點”就找到了,就是讓學生深切體會“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要深切體會,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一次次走進文本,涵泳小說的語言文字。這就涉及到“如何教”的問題了。一篇課文,即便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也需要騰出時間再一次整體感知文本。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越充分,對話的基礎越牢靠。《孔乙己》是一篇長文、難文,鑒于一節公開課的實際狀況,留給學生的整體感知時間不能太長,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兩個問題或者一個簡短的活動帶動學生進一步整體感知文本,使他們的認識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往前再走一步。
有人說“公開課也是家常課”,我深以為然。字詞教學是語文常態課中的常規做法,但在PPT滿天飛的今日課堂,一般老師授課時,總是將之與文本理解割裂開來。其實,認知、掌握生字詞離不開語境,字詞教學應該與文意的理解緊密相連,能否通過字詞教學帶動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就成了我備課中考慮的第一個問題。認真研讀文本后,我覺得可行。因為出現的兩個高頻詞“頹唐”和“哄笑”,一是難理解詞語,二是多音字詞語,它們都屬于要求重點把握的詞語,也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對這兩個詞語語境意的“重錘敲打”,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孔乙己內心世界的了解,又可以充分感知周邊人對孔乙己的態度;而文章中加注的難寫字“羼”和“蘸”又屬于常用字,對這兩個字語境的回顧,不僅可以讓學生感知咸亨酒店掌柜的唯利是圖,更可以認識到孔乙己的迂腐。
語文課堂教學是以“語文活動”為主線的。我一直以為:一篇課文,“著力點”或“教什么”有可能相同,但“怎樣教”卻是各有巧妙不同。而無論“怎樣教”,一堂好的閱讀教學課一定要有“好的語文活動”,設計出一個好的語文活動,往往是需要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的。設計出怎樣的語文活動,才能讓學生深切感知《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主旨,是我在備課中反復思考的問題。
遵循閱讀規律,從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來考慮,讀小說,大家自然都會關心情節。其實,小說結局里孔乙己到底死沒死,一直是讀者關心的話題。既然孔乙己的死沒有定論,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失聯”,那么會不會有人去找他呢?對照文本,細細思考,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無人尋找且無人過問不正反映“一般社會的涼薄”嗎?考慮到授課對象只是剛入初二不久的孩子,我還是決定用一個既富有新意又較為活潑的“語文活動”來呈現核心問題,于是讓孩子們寫“尋人啟事”這一活動設計也就“應運而生”了。
讓孩子們說一說“尋人啟事”的各個要素,然后寫一寫這張“尋人啟事”,其實就是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孔乙己的認識,而這張“尋人啟事”的“聯系人”一欄到底該是誰的思考與爭論,又可真正讓孩子們的理解走向深入。
當然,以設計的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涵泳語言、體悟情感,是“語文活動”的常見樣式。一般來說,好的語文課離不開好的問題設計,而一堂好的語文課卻不能設計太多的問題,尤其對一篇長文、難文而言,只要能設計出一兩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足矣!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找準“著力點”,設計出“好的語文活動”,才能真正意義上使得學生與文本真實地發生“深度接觸”;學生只有在“好的語文活動”的引領下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觸摸到文本的潛在意義。只有這樣,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的地方”方能凸顯,教師如若在此時略加點撥,便會有水到渠成之感、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我還想說:執教《孔乙己》一課,我未使用一張PPT,一方面是基于“沒有什么東西是說不清楚的”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從真正意義上關注紙質文字,在課堂上讀書能做到入眼更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