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沒有編入文言文,這就意味著初中文言文教學身兼起點、重點、難點等“數(shù)職”。如何讓初中文言文起點教學吸引學生,又始終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呢?以讀導學、以寫促教、以練代講,不失為一條有效路徑。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教學 朗讀 書寫 練習
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曾說:文言文教學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lǐng)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如今的文言文教學講求八字秘訣: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教師講得索然無味,學生更是懵懵懂懂。這種千篇一律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怎能不讓剛?cè)雽W的初中生產(chǎn)生排斥心理,甚至心生恐懼呢?
其實,文言文教學應該總結(jié)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搞花架子,不唯考試第一,樸樸素素、實實在在地教。
一、以讀導學
對于剛?cè)雽W的初中生而言,文言文既不好讀,又很難懂,更沒什么實用價值。但為什么今天不僅要學習文言文,還要將它作為重點內(nèi)容之一來學習呢?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難懂的文字中蘊含著豐富、雋永而又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如何體會這樣的思想和情感?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今,在“滿堂灌”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下,我們聽到的僅僅是教師聲嘶力竭的瑣碎講解,而少了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偶爾的星星點點的朗讀,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陪襯、一種點綴。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文言文教學真的不需要朗讀嗎?不!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讀,可以訓練語感。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用高低、長短、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把文字中蘊含的情感表達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如《三峽》一文中,夏水的短促、秋冬的凄婉,通過不同語氣、語速的朗讀,可以將作者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讀,還可以激發(fā)情感。如《幼時記趣》一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入文本,感受作者兒時豐富的想象力,能激起學生對兒時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向往。如何讓學生讀得有興趣?筆者以為必經(jīng)三種境界:慢讀、品讀、快讀。
1.慢讀。
慢讀,不僅僅是慢慢地讀,它有特定的要求,即讀得準、讀得響。朱熹曾說:“凡讀書必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文言文教學中,讀得準、讀得響,更要作為最基本的要求。
文言文中有許多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字等,教師需提醒學生弄懂其意、讀準其音。如七年級第一篇文言文《鄭人買履》中,“度”有兩種讀法,在“先自度其足”一句中讀“duó”,意思是“量長短”;在“吾忘持度”一句中又讀“dù”,意思是“量好的尺碼”。再如通假字,“而置之其坐”中的“坐”與“及反,市罷”中的“反”,分別讀作“zuò”和“fǎn”,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座”“返”。其次,還要注意句中的停頓。七年級的文言文較為簡短,一般根據(jù)句中的標點符號來停頓。偶爾也有較長的句子,需要根據(jù)句子成分和意思進行劃分。如“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品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言文都寄寓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而品讀,則要求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抓住修辭手法,讀出層次,讀出感情。如《幼時記趣》中的“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一句,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進行描摹狀寫,蚊子飛鳴的情景躍然紙上,富有情趣。教者讓學生先進行品讀,說出其妙處,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想象,那“鶴唳云端”的情景便如在眼前,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3.快讀。
快讀是文言文朗讀的最高境界,要“讀出感情,讀出味道,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無論齊讀、個別讀,都可以采用快讀的方法,抑揚頓挫,豈不快哉!
二、以寫促教
中國古代的文人是將讀書與書畫視為一家的。他們在書寫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與心境,與古人神交。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寫”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寫”,不等于一般的“抄”,而是書寫,是書法的一種,即按其書體筆法、結(jié)構(gòu)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shù)作品。
當然,這里的“寫”無須過多約束,只須用一兩種字體,如楷書、行書、隸書等,選取最喜歡的一段文字認真書寫,同時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體味古人的那份情致。若再用視頻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既可欣賞其妙筆,又可品論其不足,豈不美哉!
三、以練代講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然而說到文言文寫作,恐怕少有人試之。不少教師覺得,學生學習文言文已是苦不堪言,教者更是精疲力盡,何談文言文寫作。其實,文言文教學需要與寫作教學建立聯(lián)系。文言文閱讀如果只停留在解釋字、詞、句的層面上,就把語文徹頭徹尾地當作了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可進行一番嘗試,讓學生跟文言文零距離接觸。
葉圣陶曾說“文章遵有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那條“路”,讓文言文學習與寫作教學互相促進,以讀引趣,以練促讀。如學完了寓言《刻舟求劍》,可讓學生將原文與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翻譯時除了一些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須注意外,還要關(guān)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裝句、固定句式。翻譯中,還有很多句子是通過擴詞、分解等方法直譯而成的。為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何不做一回古人,用文言句式來寫作?筆者相機選擇了一些學生耳熟能詳?shù)某烧Z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等,讓學生模仿《刻舟求劍》中的句式、用詞,進行文言文寫作。很快,一篇篇“文言文”作品出爐了!這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學生對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更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一箭三雕!
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教學應該返璞歸真。在初中文言文起始教學中,讓我們摒棄那些煩瑣的分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近文本,讀一讀,寫一寫,練一練,讓他們感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體會學習文言文的妙處,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學習文言文的道路上一直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作者為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塔集中心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