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日常教學應該講究高效,但是高效并不一定意味著“快”,有不少時候,我們的教學也需要“慢”。由于物理學科的特點,每當遇到抽象的概念、難懂的實驗、難解的試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慢下來,多點講解、多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
關鍵詞 物理 慢課堂
當下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教育也要追求效率。放眼如今的課堂,這里有著太多的“急”!而在這“急”的背后卻是為了追來所謂的 “高效”。 我們不應否定“高效課堂”的重要,但在追求“高效”課堂的同時更要延續“高效”的長久性,有不少時候,我們也需要“慢課堂”,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慢課堂”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學需要“慢鏡頭”
初中物理概念以感知為基礎,需要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過程。教師應根據認知論的規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認識,然后在諸多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經過抽象、概括、分析和總結,通過類比建立物理概念。教師如果在引入概念前設置一些適當的物理情景,結合實例,讓學生主動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構建科學的物理概念,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直接感知。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為物理概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蘇科版九年級上冊教材中對于杠桿的概念是這樣描述的——“將在力的作用下可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為杠桿”。教學中多數教師對杠桿的概念一帶而過,并沒有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杠桿概念中所隱藏的重要信息。學生如果沒有從根本上了解、認清并理解杠桿的概念,將來遇到有關杠桿的具體問題時將會一知半解,無法抓住問題的核心內容。此時教師應“放慢”節奏,可先從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入手,讓學生回憶或當場體驗撬圖釘、用扳手開酒瓶等活動過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活動過程中的共同特點,如下:第一,學生所借助的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硬度較高的工具,不容易發生形變;第二,必須有力作用在這些工具上,不然完成不了任務;第三,使用這些工具時,都可以在工具上找到一個不會運動的固定點,除了這個固定點,工具上的其他點都在運動;第四,這些工具都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有一定長度的棒。在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共同點的基礎上,杠桿概念的引出就水到渠成了。說到底,杠桿就是一個可以圍繞一個固定點轉動的硬棒,而且必須是在力的作用下圍繞一個固定點轉動的硬棒。這樣,學生就會有層次地了解杠桿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對照杠桿的概念去找杠桿圍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作用在杠桿上的力這些要素。
二、重視學生觀察物理變化的過程,讓物理變化過程“慢”下來
物理學是研究物理變化的一門學科,在這些物理變化中,有的物理變化歷程較短,有的物理變化歷程較長。學生通常對于歷程較長的物理變化的觀察較為認真、仔細,能夠明晰其中的因果關系,而恰恰對稍縱即逝的物理變化卻難以仔細觀察,經常會忽略一些重要的細節,導致對物理變化現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教師這時應該有意識地放慢課堂節奏,采用“鏡頭慢放”的方式逐一展現物理變化的每一步驟,等待學生思維的步伐,讓學生理解物理變化中抽象、隱形的物理影響因素。
例如,蘇科版八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的學生活動,教材沒有讓學生直接觀察物理變化,而是事先就已經有意識地“放慢”這個物理變化,為學生的思維作了層層鋪墊,借此對學生進行思維暗示。據以往教學經驗,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到易拉罐所發生的變化,即“易拉罐發生了形變,易拉罐變扁了”,但要讓學生徹底地運用所學過的物理知識去解釋易拉罐變扁的全過程,這個要求的難度就很大。為了讓學生能夠邊觀察、邊思考,教師事先應逐一強調教材鋪墊中的“關鍵詞”:第一步,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第二步,點燃酒精燈對易拉罐加熱,待罐口出現“白霧”時,將罐口“堵塞”;第三步,撤去酒精燈,讓易拉罐“冷卻”。但如果教師事先有意地“放慢”節奏,強調了上述的幾個“關鍵詞”,學生就能由這幾個“關鍵詞”聯想到一些隱藏的物理條件:“少量”的水暗示了罐內除了水這種物質外,罐內的水面上方還有一些氣體;出現“白霧”時則暗示了罐內水面上方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水蒸氣;將罐口“堵塞”則暗示了罐內已經與大氣隔絕,里面的氣體不會出來,外面的空氣也不會進去;讓易拉罐“冷卻”則暗示了罐內溫度降低,為罐內水蒸氣的液化創造了條件。將以上的物理條件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易拉罐變扁的原因,對作用在易拉罐外表面的大氣壓就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個“慢”過程
在物理研究方法中,建模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發展的過程。物理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來代替舊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過程。建立物理模型是指在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忽略次要和非本質的因素,抓住主要和本質的因素,對某一系統或物理過程做一種簡化的描述和模擬。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建模有助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簡化物理問題。
對于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的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普遍缺乏模型意識。在實際問題的眾多對象中,學生容易受到問題表象的干擾,很難抓住對象本質特征,因而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情境中的理想化模型,這容易導致學生形成認識上的思維障礙。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從眾多研究對象中“慢慢”建立物理模型,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
總之,在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的背景下,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物理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放慢”課堂教學的步伐,因為我們深知“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只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讓物理課堂“慢”下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物理知識和物理思維的完整構建,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和享受到物理課堂的快樂與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智堡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