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議擴大高校研究生招生自主權,推進學位授權制度改革,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改革以導師制為核心的培養模式,改革成本分擔機制,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關鍵詞]十三五 研究生教育
[作者簡介]鐘秉林(1951- ),男,北京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北京 100875)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0-0005-01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規模穩步增長,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已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研究生教育在培養模式、類型結構等方面仍存在問題,研究生培養水平整體不高,各類研究生培養機構水平參差不齊,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特別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將是否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作為評價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盲目追求研究生規模,不重視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近年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已在勞動力市場上有所反映。研究生特別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就業困難群體。深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事關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當前深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關鍵是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學校的職責,進一步強化研究生教育培養機構的主體責任,建立質量導向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此,一方面,要簡政放權,在考試招生、資源配置、學位授予等方面賦予研究生培養機構更大的自主權;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和督促研究生培養機構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此,建議:
第一,有序擴大高校研究生招生自主權,增強人才選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適當提高高校自主選拔的比例,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招生上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申請入學、保送入學等形式多樣的選拔方式。完善研究生入學選拔標準和程序,實行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形成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良性機制。
第二,扎實推進學位授權制度改革,引導研究生培養機構準確定位、特色發展。通過完善學位授權審核體系、細化學位授權審核標準、實施學位授權分類審核和管理、加強地方政府統籌規劃、探索高校自主審核等舉措,構建職責清晰、監管有力、周期性審核與動態調整相結合的學位授權審核制度。
第三,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調整研究生教育的類型結構,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重發展。面向行業產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引導高校有計劃地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以及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既要解決學科專業體系僵化封閉的問題,又要避免造成研究生教育資源的浪費。
第四,加快以導師制為核心的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在資格認定和選拔上嚴格把關,建設高素質的研究生導師隊伍。進一步明確導師的權力和職責,既要擴大導師的自主權,使其真正成為育人活動的主體,又要建立健全導師考核評價和問責機制,敦促導師切實履行育人職責。探索導師培訓和學術休假制度,鼓勵導師利用培訓與休假,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不斷提高自身學術水平。
第五,改革成本分擔機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培養單位多渠道籌集經費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新機制,進一步提高生均經費水平。探索和完善企業參與研究生培養的機制,通過產學研合作、專利轉讓、訂單式培養等,讓社會分擔部分培養成本。
第六,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科學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包含評價研究生學術表現等內部指標,也要兼顧評價研究生社會服務、就業質量等外部指標。要孕育和扶持第三方機構開展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定期發布質量報告,對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