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民辦院校的青少年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其人文素質具有特殊性。以山東省民辦本科院校為例,分析其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呈現部分院校的成功經驗,據此提出具有山東省特色的民辦本科院校人文素質培養辦法,即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人文素養,完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營造具有人文氛圍的校園,在社會實踐服務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用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 青少年 人文素質
[作者簡介]趙梅蓮(1975- ),女,山東青島人,青島黃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設計自動化;徐興林(1978- ),男,山東梁山人,青島黃海學院教育發展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旅游文化;張宗元(1987- ),男,山東肥城人,青島黃海學院影視藝術與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室內設計與家具技術。(山東 青島 26642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0-0063-03
一、前言
近幾年,山東省民辦本科教育發展迅速,辦學規模日益擴大,截至2015年5月,山東省已有青島濱海學院、煙臺南山學院、山東英才學院、青島黃海學院等共12所民辦本科院校(不含獨立學院)。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各行各業對人才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工具型”人才培養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人文精神是科學發明創造的原動力,學校要通過傳授人文知識、強化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使青少年學生成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人”,成為真正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時代使命感、創新精神及高水平核心競爭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鑒于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奉獻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質已勢在必行。但是,目前的民辦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過分注重“專業技能”教育,忽略了綜合素質培養,青少年學生局限于獲得某個職業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術,導致一部分青少年學生缺乏社會公共道德意識與使命感,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個人發展陷入絕境。在民辦本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尚處于探索嘗試階段,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但部分院校也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做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二、山東省民辦本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山東省現有的12所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大部分是最近十年才批準設立的,實施應用型本科教育時間比較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面對市場化、商業化及功利化的巨大誘惑,個別院校陷入了培養單一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俗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多,只是主課的附屬物,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大多沒有嚴格統一的課程規范及要求,學生只是為了混學分,在觀念上、在實踐中,都未能凸顯人文素質教育特有的育人意義。這就導致不少青少年學生對底蘊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解膚淺,缺少在華夏文明特別是本土地域文化熏染下所應具備的文明氣質、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懷。
當前,個別院校把生源數量當作辦學的生命線,為了吸引學生,學校廣泛設置富有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熱門專業,注重發展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專業,課程設置以職業為導向,側重知識、技能培養。另外,政府把就業率作為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高校形成了重視專業技能教育的辦學導向,民辦高校尤甚,導致學校忽略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學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素質偏低,人文精神荒蕪。
人文素質教育是關系到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社會信仰甚至是中華民族未來走向的偉大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面自由發展的人。但個別院校過分強調技能培養,虛化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學生專業技能尚可、人文素質較低,令人擔憂。近年來,民辦高校大學生群體以自我為中心、誠信喪失、道德觀念淡化、人際溝通障礙,甚至人格不健全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酗酒、斗毆、詐騙、盜竊、搶劫、自殺以及公共安全意識淡薄,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導致火災等事件越來越多,這都是學生人文素質較低的具體表現。因此,在民辦本科院校中必須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拓展路徑,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知識學習、人文素質培育和人文精神塑造。
三、山東省部分民辦本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嘗試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民辦本科院校應堅持將文化知識的傳授、專業技能的提升、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機結合,并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突出強化人文素質培養。山東省部分民辦本科院校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青島濱海學院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立體化網絡體系:注重健全學生人格,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讓學生堅信習慣影響人生,習慣主宰未來;注重學生誠信教育,并給每名學生建立了誠信檔案,實施文化育人工程。煙臺南山學院突出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創新性,既讓學生擁有了一技之長,又激發了學生的拼搏進取意識、團體意識;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又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升華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山東英才學院圍繞人文素質教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一樹多枝,一枝多果”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一個專業設置多個培養方向,解決了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千人一面”的問題。例如,以學前教育專業為著力點,實施 “美德、公德、師德” 三德教育,學生人文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畢業后的社會競爭力也隨之增強。
青島黃海學院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著力開發人文素質課程。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積極引導師生高度重視道德踐履,崇尚道德理想,不斷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根基。在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時,重點采用案例法、觀察法、討論法等教學方式,通過不同的案例,促使學生去思考為人處世之道,學會辨識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滲透到課堂中,不僅使學生了解了人文素質知識,看清生活中每一個真實案例后面所體現的深層次社會問題,而且更使學生堅定了崇高理想信念,加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青島黃海學院加強人文景觀建設,積極開辟人文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把開展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常態化。該校投入資金增設人文景觀,加強文化素質基地建設,塑立孔子銅像,建設儒家“七十二賢”文化隧道,開辟孔子“六藝壇”;建造雷鋒塑像,建立全國高校中的首家雷鋒紀念館,被山東省關工委授予“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把學習雷鋒、踐行雷鋒精神活動常態化,學校被評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接受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的捐贈,在校園內豎立了孫中山銅像,傳承弘揚“中山文化”;開展國學課堂、道德大講堂、征文比賽、藝術展覽、科技文化節、公益勞動課、志愿者服務、義務獻血、一封家書等富有人文色彩的活動,既培養了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又使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受到熏陶。青島黃海學院的人文素質教育既貫穿于課堂,又覆蓋校園各個角落,滲透于社會實踐的全過程,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吸收人文知識,感受人文教育,體驗人文精神。
四、構建山東省民辦院校人文素質培養機制
《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山東省民辦院校要改變目前人文素質教育不盡如人意的現狀,重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機制。構建具有齊魯文化特色的民辦院校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機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全面提升民辦院校師資隊伍的人文素養。要想提高民辦院校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提升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要發揮教師隊伍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豐富自身人文知識、強化人文意識、提升人文素質、歷練人文精神。
首先,民辦院校要強化人才強校戰略,制定完善優惠政策,引進高水平人才,特別是引進在人文基礎學科領域獨樹一幟、頗具影響力的人才,以帶動本校人文學科及專業建設更好更快發展。其次,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增強人文素質,提高人文精神。教師不僅要在專業領域學術造詣深厚,而且還要具備優良的人文素養,要弘揚“學高為師、行為世范”精神,嚴以修身,嚴以律己,用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端正的教學態度來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程教學中觸類旁通、旁征博引,充滿人文情懷,青少年學生才能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啟迪與熏陶。再次,加強對民辦院校教師的培訓。民辦院校要加大師資培訓的資金投入,為教師提供高水平培訓和對外交流學習機會,以幫助其優化教學方法,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形式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摒棄傳統教學中填鴨式單一乏味的教學方法,采用新媒體技術,綜合運用探究法、陶冶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教學手段,啟迪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最后,民辦院校要支持鼓勵專業課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積極投身于人文學科研究和實踐,幫助學校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結構優良、人文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2.完善民辦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目前,山東省民辦本科院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數量較多,學時比重大,教學任務重,所以直接增加人文課程比重的做法不足取,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知名院校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積累的有益經驗,構建科學優化的人文素質課程。
首先,把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入專業課。部分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占課程總量的3/5以上,學生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最多。我們建議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程中有機地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又能起到非常好的人文素質教育效果。支持鼓勵教師發掘人文素材,培養學生嚴謹求真的治學思維和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開拓進取能力。其次,科學設置人文素質課程,拓展人文素質教育渠道。思政課與馬列理論課是高校的必修課程,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僅有這兩門課是遠遠不夠的,將之替代人文素質教育是不可取的。學校要根據青少年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開設配套的人文必修課和選修課,諸如中國傳統文化、名著名篇鑒賞、藝術鑒賞、歷史、哲學、邏輯學、地理、法律、禮儀文化等人文通識課程,為青少年學生豐富人文素養提供更多的機會。還要加強教育管理和服務,讓青少年學生認真對待人文素質課程,自覺主動地參加各種人文論壇活動。
3.營造民辦院校校園的人文氛圍。一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每所院校都擁有不同的辦學特色與校園文化,民辦院校應當結合各自的?;铡⑿S枴⑿oL、學風、校歌等進行文化建設,通過佩戴?;铡⑿@文化知識競賽等形式,使青少年學生深刻理解這些代表校園精神的符號的內涵與價值。引導青少年學生深入了解本校的發展歷程與前景展望,將校史教育納入教學內容,通過校史陳列、開展校史講座、模擬發展歷程、學理闡發等形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大學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開展學術文化活動。學術交流是高校的主要活動,學術文化建設水平直接關系整個校園的人文氣息,尤其在科研氛圍不濃厚的民辦院校,進行學術文化建設更為重要。民辦院校可以利用學術講堂、大學生社團、校園網站、廣播站、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辟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途徑,營造勤奮好學的氛圍,建設學習型校園,培養青少年學生終生學習、專心科研的意志品質;通過設立學術交流角、舉辦學術文化節、健全科研成果獎勵制度等,加強教育引導,使青少年學生“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使學術科研過程充滿人文情懷。
4.在社會實踐服務中提升民辦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精彩紛呈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真正領會人文精神的本質,激發學生豐富的人文情感,啟迪學生的人文知識升華為人文精神。山東省民辦本科院校應高度重視在實踐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服務中提升人文素養,讓學生的獨立性、責任心、奉獻精神、誠實守信、團隊意識和職業操守等人文素質得以提升。
5.用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民辦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當前,山東省民辦院校要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要立足于影響深遠、底蘊深厚的齊魯文化,聯系傳統與現實,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質,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特長及人文精神,增強學生的綜合實力和社會競爭力。
五、結語
山東省民辦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人文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從加強師資培養、課程建設、營造人文氛圍、社會實踐服務、傳承優秀文化等多方面來構建培養機制,著力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人文精神,從而實現青少年學生的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屠海波,秦國峰.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4(8).
[2]田建國,董志祥,王福泰,等.以德立校 以生為本——青島濱海學院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2(Z1).
[3]陳亭汝,劉國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科學,2014(3).
[4]孫汀蘭.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模式創新與實踐探索——以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為例[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3(3).
[5]鄭琳娜.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