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校企對接難、實踐資源有限等問題,將“實踐先行、螺旋教學”思想引入管理人才培養,通過建立能力、知識、實踐與課程層次模型完善培養方案,借助螺旋式實踐體系整合校內、校外實訓實習資源,圍繞實踐構建課程組并打造應用型師資隊伍。依此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實踐先行 螺旋教學 應用型管理 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呂震宇(1976- ),男,河北唐山人,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學副院長,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信息系統、高等教育管理;郝海濱(1977- ),男,河北張家口人,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河北 唐山 063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實踐先行、螺旋教學’的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GJJG08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0-0099-02
當前,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著校企對接難、實踐資源有限、應用型師資隊伍匱乏等諸多問題。筆者根據我校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對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張士獻指出,“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本科層次教育,它更加注重基礎性、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某種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框架和運行組織方式。
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1)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該模式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根據用人崗位需求確定學生所需必備能力,進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與過程。(2)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該模式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得到教師與企業培訓者的共同培養,是一種能夠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優勢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3)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模式。該模式借助由國家或州政府舉辦的公立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VET)和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將政府、行業與學校三者結合起來,面向社會崗位需求,培養各級各類應用型人才。國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1)工學結合模式。該模式是一種產學合作模式,其表現形式包括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學工交替等。(2)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行)模式。該模式以從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整個生命周期為載體,從專業基礎知識、個人能力素質、團隊協作能力和工作系統能力四個方面培養工程類應用型人才。(3)協同創新模式。該模式是一種基于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其表現形式包括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師生協同互動等。
二、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其一,管理實踐容易出現“管中窺豹”。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工科實踐往往強調能力培養由“點”到“面”、循序漸進,而管理實踐由于涉及崗位眾多、關系復雜,在能力培養上更多強調由“面”到“點”、通觀全局。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應學會發現管理問題背后復雜因素間的關系進而做出決策。現有“課程+實踐”的培養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對管理“宏觀性”的整體認知。其二,管理實踐校企對接困難。由于管理實踐對“宏觀性”的要求,學生實踐往往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采集企業信息,了解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中不乏涉及企業核心內容,而這是校企合作時企業不希望看到的,導致眾多管理實習實踐走馬觀花,難以深入,更不用說培養應用型人才了。其三,缺乏通觀全局的應用型師資隊伍。傳統應用型師資隊伍培養多圍繞教師講授的課程進行,這會導致教師的“應用能力”被限制在某門課程上,管理的“宏觀性”會由于課程與課程間的相對獨立而再次被割裂。因此,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需要一支能夠全面把握管理實踐問題的應用型師資隊伍。
綜上所述,管理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工科模式,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三、“實踐先行、螺旋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1.指導思想。“實踐先行”指課程內容圍繞實踐加以組織,鼓勵學生先實踐,針對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后續課程跟進加以解決,確保學生能夠自主地、有針對性地學習。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是推動下一輪學習的原動力。“螺旋教學”指圍繞實踐的課程知識能夠自成體系,并且不斷螺旋式擴展。下一輪實踐既是對上一輪學習的總結,又是發現新問題推動新一輪課程學習的動力。
“實踐先行”與“螺旋教學”構成了“面”“點”結合、交替往復的培養模式。每輪實踐都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從管理的宏觀“面”上進行構建,隨后課程知識“點”跟進完成一輪學習。下一輪學習再從更高的認知層面構建實踐,進而推動新一輪學習。
2.運行組織方式。其一,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建設。培養方案設計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依據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規律,強調知識傳授由低向高逐級遞進以及實踐設計環環相扣連貫一致。在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首先依據總體培養目標構建出專業能力層次模型、知識層次模型與實踐層次模型。培養方案實施以專業能力層次模型為指導,以知識層次模型為依托,以實踐層次模型為框架。實踐環節設計是整個實施過程的核心,要確保每輪實踐既是上一輪學習的總結,也是下一輪學習的先行引導。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強調課程知識點能夠與知識層次模型相匹配,以及能否緊緊圍繞上一輪實踐中引出的問題與思考展開教學。能否從理論深度對所學技能加以拓展,是整個培養模式實施的抓手。
其二,實訓、實踐資源整合。實踐環節是“實踐先行、螺旋教學”模式的實施核心,在組織上應重點考慮知識體系與實踐形式的雙重漸進性。實踐在培養方案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每輪實踐一方面要在知識內容上逐漸深入,另一方面要在形式上實現從校內虛擬仿真到校外企業實訓的逐步轉化。
實踐的設計要做到能夠實現從虛擬到真實、從感性認知到體驗創新、從專業實訓到跨專業實訓、從校內實訓到校外實習的轉化。在時間安排上,前期實訓可通過沙盤模擬等形式讓學生在虛擬仿真企業了解管理的宏觀性;中期實踐可通過源于企業實際的項目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后期實習可通過頂崗實習等方式讓學生順利對接企業。校企對接在分層的實踐體系設計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其三,復合型、應用型師資隊伍培養。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實踐先行、螺旋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任課教師打破固守一門課程的“教師—課程”模式,形成圍繞實踐的“教師—實踐—課程組”模式。這里的“課程組”由圍繞實踐的若干課程組成,通常有兩種形式:(1)圍繞同一層級實踐的多門課程。例如,圍繞ERP沙盤實訓的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等課程。(2)圍繞不同層級實踐的具有前導、后繼關系的多門課程。例如,圍繞系統開發實踐能力培養的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等課程。
“教師—實踐—課程組”模式,鼓勵教師以實踐為依托講授“課程組”中的每一門課程,從而充分了解講授的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并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鼓勵任課教師借助校企漸進對接的實踐形式走出去,加強與業界間的合作,擴大社會服務范圍,成長為應用型、復合型教師,進而培養出更加出色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四、應用實踐及效果
基于“實踐先行、螺旋教學”的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通過建立能力、知識、實踐與課程層次模型,將培養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實施,從而讓培養體系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易于被學生接受。(2)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踐先行強調問題導向,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合理組織的螺旋實踐項目既保證了知識體系的循序漸進,又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有效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由虛擬到真實的螺旋實踐可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為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提供有效的手段。(4)為應用型師資培養提供手段。圍繞實踐自成體系的“課程群”可以打破傳統固守某門或某幾門課程的教師授課模式,幫助應用型、復合型師資培養找準目標,實現協同創新。
[參考文獻]
[1]張士獻,李永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綜述[J].高教論壇,2010(10).
[2]董正超,成鳴飛.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3]呂震宇,張春玲.試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