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組織是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職業教育要有生命力,就必須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中介、協調、組織和服務作用。在德國,行業組織主導職業教育發展,負責制定職業培訓的目標,提供培訓條件,擬定考核標準和辦法;在澳大利亞,政府的各級職業教育管理機構中的行業代表超過半數;在日本,行業組織通過職業教育委員會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自2011年《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以來,全國已經成立了53個行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總數達2600余人,基本覆蓋國民經濟的所有門類,貫通中高職的行業指導職業教育的工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是,總體來講,行業指導能力依然不強,離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要求還有明顯差距,很多職業院校與行業組織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
一、原因
1.行業組織定位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國法律對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表述較為籠統和模糊,行業組織和政府的權力邊界劃分不夠清晰,也缺乏對行業組織有效的監督和規范,導致在實際運作中政府該轉出去的職能沒有轉出去,轉出去的職能又常常被當作行政權力濫用。
2.政府留給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空間有限。教育部雖然明確提出,要使行業企業在專業設置、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實習中發揮更大作用,但在現實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招生等權力還是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行業組織發揮作用的空間十分有限。
3.行業組織的自身能力不足。我國的行業組織包括有行政職能的、由大型企業牽頭的、由政府部門管理機構改革轉制形成的、在市場中自發形成的等幾種不同類型。由于其歷史和形成方式不同,各類行業組織的能力差異較大,許多行業組織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行業內缺乏權威性,沒有能力指導行業職業教育發展;有些行業組織缺乏規范的管理,熱衷于評優頒獎并以此牟利,公益之心淡薄而江湖氣息濃重;很多行業組織的資源貧乏、經費困難,沒有能力去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發展。
二、建議
1.通過立法,明確行業組織的地位和參與職業教育的責權利。將預測行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制定行業相關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開發行業內職業教育相關專業、課程、教材,開展師資培訓、職業學校評估等納入行業組織的職責范疇,賦予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資格準入標準、行使行業職業資格認定的權力,使行業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的源自行業、貼近行業的優勢,真正代表行業的長遠利益,以行業企業代表的身份實施或參與職業教育。
2.政府簡政放權,依法落實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留出空間。將招生、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的自主權交還學校,使其能夠直接面對行業組織和企業的需求,與行業組織和企業的資源支撐、服務能力相對接。如此一來,職業教育不僅為行業和企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也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提供平臺,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生命力。
3.加強對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引導、鼓勵和監督。政府應加強對行業組織實施、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扶持,對所有參與職業教育的行業組織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給予財政支持;根據行業組織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程度和效果,給予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強化監督,建立行業組織問責機制,規范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行為,加大資格鑒定、證書發放、資金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力度。
中國的職業教育伴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過了波瀾壯闊的30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建設創新的背景下,我們應盡快制定《行業組織管理條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條例》,通過改革激發行業組織的活力和動力,讓行業組織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之舵和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