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研究、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建設諸方面。文章系統地分析了國內本科、研究生階段學校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從協同發展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人才培養 協同發展
[作者簡介]李欽曾(1981- ),男,山東濰坊人,石河子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羅丹(1987- ),女,新疆呼圖壁人,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兵團軍墾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創新教育示范”(項目編號:gjwhcxgcxm201405)和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新疆少數民族鄉村社會的當代變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項目編號:14YJC850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6-0118-03
在城鎮化、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以邊際效益遞減和精細化為特征的內卷化文化”①,正在受到擠壓,這暴露出進化論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和“日趨嚴重的社會認同危機”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時代賦予國人的重要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歷經艱澀的族群認同和社會認同后步入學校教育體系,引發更為廣泛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步履非凡,形成‘似鐵雄關步履健’的發展勢態”③。我們必須正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對鄉土文化復興、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對恢復國民傳統文化記憶,對加強國家價值認同、歸屬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現狀
1.本科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進行過四次大規模的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以及專業點的數量和名稱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都沒有以獨立的專業點的形態進入本科教育體系。但檢索2015年國內高校的本科專業設置和招生情況后,筆者發現部分高校,尤其是藝術類院校開始拓展本科專業方向,以專業方向點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本科培養體系,有的甚至以專業方向點的名義招生,并以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為主要目標。這類高校有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西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這些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點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專業跨度比較大,以致各專業方向點的研究領域、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有較大差別。這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點的學科定位、學科性質還需進一步界定,學科體系建構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科管理、課程管理等還需進一步規范。
2.研究生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以獨立的專業點的形態進入碩士教育培養體系,而是以專業研究方向的形態存在于多個專業點中。這些專業點分屬于多個學科門類,學科性質、目標、內涵、范疇、研究方法等都具有較大差異;這些專業研究方向分屬于多個專業,招生方式、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評價方式等都有較大差異。例如,民俗學專業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就隸屬于法學,傾向于民俗學、民族學、少數民族文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藝術學理論專業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傾向于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傳播學、藝術管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法、藝術美學等;美術學專業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就傾向于美術文獻、美術考古、文物鑒定、風格學、圖像學、視覺文化等。這說明碩士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分散性、獨立性和跨學科性。
博士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開始以獨立的專業點的形態出現,但只限于個別院校,而且還憑借民俗學、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理論等專業點,借力發展依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士點人才培養的主要現實。雖然高校在博士專業點設置方面的自主權加大,但是國家在博士點審批和建設方面的把控還是比較嚴格,學科目錄之外的專業很難進入培養體系。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博士點建設在生源、研究方法、就業領域等方面依然受到限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超越本科、碩士階段的培養框架和教學模式而確立一套新的培養體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本科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點的跨學科性極大地豐富了已有本科專業的辦學路徑,但同時也給正常的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從學科建設上來說,一個專業方向點分屬于多個不同學科門類或者屬于一級學科的情況比較少見;從教學管理上來說,一個專業方向點分屬于多個不同二級學院的現象也并不多見。
下面筆者以美術學視域內民間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為例,來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初,民間美術專業被撤銷,十來年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民間美術專業的教師轉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還吸納了文化遺產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人才,最終形成了當下高校美術學視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點的師資力量和研究方法論的基本格局。對此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學系主任李軍教授發出感慨:“有些民間藝術等邊緣學科,換個名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或方向點),實際上換湯不換藥;而有些則是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學科聚攏,趕個時髦。”④
2011年,南京藝術學院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方向初設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之下,2014年,該方向又被調整到美術學專業之下,并更名為文化遺產研究方向。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專業名稱不同,培養目標、培養要求、核心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等就會不同,這反映了國內各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點辦學各自為政和失范失序現象,學術界應界定專業方向點,以改變目前混亂失序的狀況。
2.研究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在碩博士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隸屬于多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專業名稱的情況依然非常普遍,很難形成相對統一的招生方式和培養方式。各個學科專業在辦學上各自為政,必然會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性、保真性、系統性”⑤;培養方式、培養目標的差異必然會影響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規范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管理路徑也會不同。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碩博士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點進行整合,建構相對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的策略
1.建立各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協同發展的機制。不能孤立地處理各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應確立各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協同發展的機制,將義務教育、高中、本科、研究生各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納入完整的、健康的教育生態系統。
下面以中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本科師范教育的關系來說明建構這一機制的重要性。目前師范教育依然是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主要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在師范教育中的缺失,會直接降低基礎教育階段的師資質量。一方面,師范教育目前還沒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素質培養的舉措,這就導致基礎教育階段很難開設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以及高水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另一方面,基礎教育階段不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或組織相關活動,也會導致師范教育不設置此專業方向點或課程群,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突破的“死循環”。
在基礎教育階段和本科師范教育階段,應該確立如下協同發展機制: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或組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教學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納入本科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從本科師范教育為中小學培養師資的角度,保障中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質量;從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或相關教學活動的角度,保障本科師范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實施。還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納入大學通識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在研究生教育階段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或相關專業,既為本科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提供學歷提升通道,又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研究生專業方向點提供優秀的本科生生源。此外,還應確立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師徒、家庭、家族、社區、企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之間的關系;協同發展學術研究、政府決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機制。
2.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化進程。應盡快加強知識譜系、方法論體系、價值體系、保護體系、學術評價體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研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為在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中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提供翔實、充分的理論依據,進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化。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學科化,才能徹底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問題,才能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以及師資力量建設中的專業化、職業化問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學科、專業、專業方向點以及課程設置方面,尚未形成一定的規范、標準和體系,其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著各自為政的混亂現象,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進入我學科、專業目錄體系有直接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重要性并未在本科、研究生教育中體現出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此也缺乏必要的重視。筆者認為,應增強學科意識和學科大類觀念,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力量建設,將其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和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本著各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協同發展的原則,高階段教育要承擔為低階段教育培養師資的責任,低階段教育要承擔為高階段教育提供良好生源的責任,以確保低階段師資力量的充足以及本升碩、碩升博的渠道暢通。
[注釋]
①②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土文化復興[J].人文雜志,2010(5):96,96.
③吳曉亮,郝云華.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生代傳承人“回逆再構”式培養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66.
④龔堅.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高教論壇,2012(5):79.
⑤龍先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0):47.
[參考文獻]
[1]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科化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9(4).
[2]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知識生產[J].民族藝術,2012(1).
[3]向云駒.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術獨立與學科新創[J].民間文化論壇,2012(3).
[4]李欽曾.以課堂教學來推動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以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為例[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4年新疆社會科學界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