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技術課程是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根據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理念,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目標著手,運用項目教學模式,進行電子技術課程職業能力訓練模塊設計,從而培養機電類等各行業、各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能力本位 電子技術課程 項目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賈會軍(1975- ),女,河北大城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物理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教育規劃2013年立項課題“高職學院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3051119)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6-0102-02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健康、快速地發展,其根本在于“職業性”,在于準確的自身定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的機電工程系數控技術專業,在高職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通過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的專業培養方案,運用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的項目教學模式,培養出能勝任機電類各個行業、各個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一、數控技術職業能力定位分析
1.職業能力定位分析。“高等職業教育應遵循基于職業屬性的教育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融職業的社會需求與教育的個性需求于一體,優化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職業能力培養,為學生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①高職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包括職業技術人員必備的一般能力,適應特定職業崗位的專業能力,跨崗位、跨專業等職業變換的綜合能力。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應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和就業特點,滿足企業等相關行業的就業需求,培養學生成為牢固掌握數控加工技術崗位(群)所需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我院構建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數控技術專業培養方案,針對的主要崗位群包括:數控機床的具體操作工種、日常維護工;數控編程、操作的工藝人員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人員等。通過調研京津冀周邊地區相關企業,對數控專業職業能力的需求定位進行分析,確定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學完本專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包括:具備專科階段的數控技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備本專業所必需的機械工程、電氣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識,具備鉗工、機械加工和電工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現代制造技術的基本知識,具備使用CAD/CAM等軟件、數控編程、數控設備安裝調試和維護、設備自動化改造、質量檢測的基本能力;具備能獨立完成簡單的機床的數控化改造能力;具備中級數控車工或中級數控工藝員的職業技能資格;具有從事數控技術相關專業的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社交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備專業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
2.電子技術課程能力定位分析。數控技術專業職業能力的養成不僅是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獲取,還需學生個體行為方式的轉變,最佳途徑是通過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互相滲透來實現。因此,我院在具體課程教學中強化能力訓練,將專業能力目標滲透課程教學之中。電子技術課程是機電工程系數控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它是以電子技術中典型項目任務為載體,涵蓋電子技術基礎理論與技能實訓內容,針對企業職業崗位應具備的電子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與檢修等專業能力而設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電子技術課程的設置面向機電類機械專業的學生,其適宜崗位為企業電氣設備運行、調試、維護等,如富士達公司生產電梯,學生畢業后進入該公司可從事電梯安裝、調試和維護等工作;同時,面向機電類電氣專業的學生,其適宜崗位為與電氣相關的生產、管理、營銷等,如富士康公司生產電視機、手機等機電產品,學生畢業后可活躍在它的生產、管理和營銷等部門。
我院依據高職數控技術專業能力定位,確定高職學生所應具備的電子技術課程職業能力包括:掌握電子電路分析方法;具備對電路元器件的識別與檢測能力,學會使用常用的電子儀器;能閱讀中等復雜的電子線路圖,具有分析判斷常見電路故障的能力;具備安全用電的知識,熟悉電氣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和制度;養成準確守時、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等。
二、實現職業能力的項目教學模式實施
項目教學又稱為基于項目任務活動的研究性教學,其突出的特點為學習過程的實踐與研究活動相結合。項目教學的顯著特征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在本質上是與行動相關聯的,教育在此意義上是基于行動的過程;對于客觀存在的世界,其被賦予的意義是由學生自行決定的;學習的目標具有明確的定向性,只有在學生清晰地意識到自身的學習目標,并獲得與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是成功的。”②
1.課程項目的確定。電子技術課程設置是一項高職學院課程改革的系統化工程。首先,學院的課程專家與校企合作負責人分析定位數控技術行業中的工作崗位技能需求,對當地區域性相關企業工作崗位進行調研,制定出數控技術專業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共同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次,高職學院專業教師與相關企業人員對電子技術的工作過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出電子技術的典型工作任務,明確企業需求人才的職業能力,如電子電路檢測與調試能力、電子電路設計與組裝能力等。最后,高職學院專業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對電子技術課程進行項目設計與項目實施,依循數控技術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對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整合、構建,設計項目任務,使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越來越貼近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
課程項目的確定,服務于自身學科以及后續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需要。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化課程模式,在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基礎上,以完成電子工藝過程為主線,將電子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實訓融入各個項目任務中。我院教師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理念,對電子技術課程知識進行拆分、解構、融合,重構教學內容。在理論系統知識方面,加強電子電路分析、復雜電子線路圖識讀等方面的教學;在實踐技能方面,培養學生的電子器件檢測與調試能力、電子電路設計與安裝能力等。在電子技術課程中形成以應用指導教學、以實驗實訓輔助教學、以崗位評價檢驗教學的教學模式,以項目作為載體,以任務作為驅動,達到教、學、做一體。
2.項目教學模式。電子技術課程采用“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內容的模塊化,設置工作任務以及能力訓練的側重點,如“小夜燈的制作、助聽器的制作、直流穩壓電源制作、集成音頻功率放大器的制作、聲光控制開關制作、三人表決器制作、四人搶答器制作、數字鐘組裝與調試等項目模塊”③。課程項目模塊安排并非固定不變,可以由教師根據職業教學目標制定,也可以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創新項目。電子技術課程利用項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把整個教學過程分解為項目任務布置、任務計劃、任務決策、任務實施、任務檢查和任務評價六個步驟來實施。
例如,在進行“聲光控制開關制作”模塊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相對應的教學環節包括制定聲光控制開關制作電路方案、畫出相關原理圖、對元器件進行識別與測試、組裝調試電路、進行故障排除、項目任務效果評價等。具體詳盡的教學實施過程為:(1)任務布置: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搜集相關資料,下達項目任務書。首先,確定學習任務:掌握數字電路的基礎知識,掌握各種門電路的邏輯功能、符號及邏輯表達;其次,確定職業能力任務: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集成邏輯門、能識別集成邏輯門引腳、學會制作聲光控制開關。(2)任務計劃:學生能夠識讀原理圖,檢測元件質量好壞。以項目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別做好焊接前的準備工作,進行安全用電、規范操作等學習。(3)任務決策:集中講解聲光控制開關制作電路。項目學習小組進行學生間討論,并確定方案。(4)任務實施:按照項目小組畫出的聲光控制開關原理圖,進行實際電路調試、組裝連接,完成電路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5)任務檢查:教師機動巡查,組織項目小組互相檢查電路圖的接線情況,排除電路的故障,強化學生的質量意識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6)任務評價:項目任務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綜合評定采取項目學習性評價和知識性評價。“學習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動機。”④項目學習性評價對學生個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職業素養(到課率和上課表現)、項目參與過程、職業能力成長及項目作品展示等方面進行評價;項目知識性評價主要通過總結性測試,發現學生在項目任務完成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的不足等。
三、采用職業能力本位的項目教學模式的意義
1.加強課程改革,展現學院軟實力。以“項目為主線、能力為本位”的項目教學模式,通過從學科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崗位職業能力本位模式下的項目任務驅動教學,很好地將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推動了我院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我院數控技術專業定位服務于環京津冀地區機電類崗位,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我院根據高職高專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職業要求,加強職業教育與企業、行業的對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實踐環境,并通過項目任務教學培養學生具備適合區域職業特點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地域經濟服務。
2.優化教師隊伍,提升整體實力。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項目任務教學模式一般沒有固定的教學程序,改變了教師教學傳播方式,能夠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交流。電子技術教師應具有寬厚的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精湛的電子技術教學技能、靈活的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突發問題的能力等。電子技術課程安排項目任務時,教師不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準備與項目任務有關的教學設備、教學材料,制作教學課件,熟悉教具等,還要考慮學生的整體思維、知識水平,既要做到全面提高,又要照顧個體學生的差異。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高職教學改革理念,通過校企合作等項目教學實踐提升業務水平和實踐技能,才能較好地完成項目任務課程教學,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3.激發學習能動性,增強職業競爭力。項目教學模式涉及高職教育中的多個工種、多個學科知識,更加側重知識體系的整合和重構。高職學生的認知能力是通過實踐逐步提高的,數控技術專業電子技術課程采用“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認知事物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成就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學會終身學習。
通過以“職業能力本位”為核心的項目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教學實施,數控技術專業學生掌握工作任務中涉及的電子技術要點,同時精通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可見,應用項目教學模式開展高職教育,不僅使學生具備從事本專業領域的崗位能力,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同時激發學生的工程意識,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真正成為應用型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這種知識與能力并重的教學模式,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內驅力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學生畢業后的終身發展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
[注釋]
①黃剛婭,張舸.論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認證與培養[J].職教論壇,2012(11):85.
②賀平.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8):22.
③王啟洋,張梅梅.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
④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性評價”: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