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經超過2.6億,但同年國家統計局的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67.3%的農民工既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過非農技能培訓。在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的不足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城市,農民工的技能、綜合就業素質和能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常常難以體面、穩定就業。這不僅使他們容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受害者,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社會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一、原因
1.農民工培訓多頭管理,效益不理想。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尚未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甚至缺乏基本的信息共享機制,無法統計全國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總投入、參加人數、參與機構、教育培訓效果等重要數據。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多個部門都在實施農民工培訓項目,各類培訓資金來源渠道也較多,但大量的培訓資金被浪費。截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取得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證書的農民工只有1575萬人。
2.農民工培訓缺乏針對性、有效性,企業參與不夠。各部門組織的農民工培訓,工種設置、課程內容基本相同,針對性不強;管理和投入相對分散,導致補貼標準較低。為了降低成本,培訓機構普遍選擇技術含量低、培訓時間短的工種,部分培訓機構壓縮培訓內容,導致培訓質量低下。作為農民工職業培訓重要主體之一的企業,在農民工頻繁流動的情況下,往往對培訓缺乏足夠的積極性。
3.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動態監測機制缺失,缺乏有效監管。我國農民工的基本信息數據不完善,無法根據農民工的數量及教育培訓動態做出科學決策。對教育與培訓機構的資質許可、開班計劃審批、開班后監督以及資金審核撥付等環節缺乏有效監管,使得農民工培訓資金成為“香餑餑”。
二、建議
1.統籌農民工培訓,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明確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在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領導作用。領導小組應負責牽頭制定管理辦法和培訓規劃;完善培訓補貼政策;指導國務院各相關部委根據自身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設立專項資金,把分屬于不同部門管理的資金統一到專項資金賬戶,同時加強對分散于不同部門和團體管理資金的方向性指導,提高資金投向的科學性。打通各類職業學校的部門管理界限,建立統一靈活的培訓補貼標準,組織各類職業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逐步建構農民工終身教育體系。
2.強化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的參與和責任,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建立農民工培訓中政府、企業、個人的責任分擔機制,通過提高企業稅收減免比例、在企業設立專項培訓補助等方式,鼓勵和監督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與培訓機構,采取委托培訓、定向培訓、訂單培訓等多種形式,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農民工培訓。
3.建立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動態監測機制,加強監督檢查。由國家統計局建立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建立企業和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的定期抽樣調查制度,及時摸清農民工培訓需求的動態,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建立農民工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的動態監控機制,及時了解培訓的動態;監測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與教育培訓機構等的經費投入、培訓人數與培訓成效等。在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和動態監測機制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民工培訓規劃,改變現行的按指標下達任務的狀況,切實解決農民工培訓的市場導向問題。
4.充分發揮各類農業職業院校的作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根據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依托各類農校開展農業職業培訓,采取“送教下鄉”“工學結合”“半農半讀”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培育一批有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