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蘇州大學的創業教育現狀進行調研,了解在校大學生對于創業的認識、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創業準備和創業選擇情況、創業的障礙和需要情況。對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拓寬創業教育師資選擇、加速創業課程體系改革、注重創業實踐平臺搭建。
[關鍵詞]創業教育 現狀 路徑分析
[作者簡介]宋清華(1969- ),女,山東膠州人,蘇州大學沙鋼鋼鐵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江蘇 蘇州 21502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6-0076-03
2015年1月7日,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高校共青團積極促進大學生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指出各高校應“推動開設一批針對性強、實踐性強、趣味性強的創業課程,并納入學校創業必修或選修課程體系”,積極鼓勵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業工作。目前,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大學生的創業前景堪憂,這向高校提出了如何開展實用性強的創業課程,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創業教育等重大問題。
一、文獻回顧
以“高校”(或“大學生”)和“創業教育”為檢索關鍵詞,匹配度為精確,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的結果是:從數量上看,有關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獻3638篇,最早收錄的時間為2000年,蔡克勇發表《高校應強化創業教育觀念》一文,提及了加強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之后研究高校創業教育的文章數量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從研究內容上看,眾多文章所涵蓋的內容雖然比較廣泛,但大體集中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研究,很多對策的提出缺乏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積累;從研究方法上看,絕大部分研究采用理論方法,以敘述性說明為主,通過文字來描述現象的定性描述占絕大部分,實證研究較少。
關于創業教育的概念,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詮釋創業教育的內涵,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狹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從事商業活動的綜合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從單純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也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創業人才,它教會學生適應社會,使學生獲得自我創業的精神和技能、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方法、主動適應社會的就業觀念和心理品質;顧明遠提出,創業教育不是要教育學生不消極地等待單位招聘,而是在沒有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勇于自己創業;彭剛在毛家瑞的基礎上提出,創業教育是指開發和提高青少年創業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具有開創性;楊益彬提及創業教育具有創新性、全員性、實踐性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設計了《創業教育情況調查問卷》,除了基本人口學統計量之外,主要調查本校創業教育情況。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對創業的認識、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創業準備及創業選擇、創業的障礙和需要四個方面,具體問卷設計的指標體系見表1。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蘇州大學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一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78份,有效問卷為97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4%,覆蓋經濟學、法學等12個學科門類,具體樣本分布情況見77頁表2。與此同時,筆者還對該校大學生創業的5名典型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以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創業現狀、需求及其接受創業教育的情況。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對創業的認識
1.對創業內涵的理解。75.3%的受訪者認為開創任何一份事業都可以叫創業,將創業等同于創辦企業的占13.6%,認為創業就是開發一項前沿科技項目的占6.5%,另外有4.6%的選擇其他。由此可見,大學生趨于用廣義的概念來理解“創業”,他們著眼于更深層次的個人發展,認為創業更是個人的自我發展及提升,只要能夠開創一份事業就是創業,而不是將創業單純地理解為創辦公司。
2.創業原因。關于促使創業的直接原因,有58.6%受訪者選擇就業壓力太大,民辦學院受訪者這一比例高達78.4%。對于畢業后的打算,僅有8.1%的受訪者選擇自己創業或者和朋友一起創業,民辦學院有52.8%的受訪者選擇自己創業或者和朋友創業,可見民辦學院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大,創業意愿也更加強烈。
3.創業價值觀。對于創業的初始動機,39.7%的受訪者認為是自主激勵,31.4%選擇成就激勵,25.9%選擇財富激勵,僅有3.0%選擇保障激勵,相對于生存型創業,近七成受訪者看中創業過程中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一結果也體現了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4.創業優勢。在大學生創業優勢方面,69.7%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且富有創新精神,67.6%認為大學生充滿活力,敢于面對挑戰,勇于拼搏,32.1%認為大學生專業素質普遍較高,11.5%認為大學生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4.0%選擇其他。大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富有開拓進取精神,將成為我國創業隊伍的生力軍。
5.創業實踐。在對大學生創業興趣的調查中,60.8%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業比較甚至非常有興趣,男生對創業的興趣明顯高于女生,理科生的創業興趣明顯高于文科生,產生創業興趣和愿望的高峰時期分別是大一新入學時和大學畢業后。七成以上的學生表示考慮過創業,而真正將創業付諸行動并獲得成功的同學極少。
(二)對創業教育的認識
1.獲取創業知識的渠道。最受歡迎的渠道是媒體和社會宣傳、同學或者朋友,教師授課、活動訓練比較受學生歡迎。說明大學生非常關注當今社會的創業動態,能積極主動獲取創業知識,但創業知識的主要來源還是社會、他人。
2.參與創業培訓情況。近五成受訪者沒有參加過創業方面的講座或培訓,對于“所參加過的創業活動類型”的調查,聽取創業成功人士報告(42.3%)、教授講課(38.7%)、參與創業計劃大賽(17.6%)最受歡迎。
3.創業課程。對于當前創業教育的薄弱環節,認為創業課程設置太少,且不夠專業深入(38.8%)、創業實訓基地建設較為落后(22.1%)的學生較多。受訪者最希望能夠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課程有: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36.3%)、市場營銷(35.0%)、專業相關的創業實踐活動(32.4%)和個性化輔導(31.8%)。
4.創業計劃參賽經歷。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有過參加校級以上創業大賽的經歷,參與大賽的目標更偏重于鍛煉個人綜合能力。作為一種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創業計劃競賽對于引導大學生培養創業意識有重要意義,但是其實效性有待加強。
(三)創業準備及創業選擇
1.創業準備。64.7%受訪者有過除家教以外的其他兼職經歷,兼職的原因主要是鍛煉自身能力、盡早接觸社會。正式創業之前的準備中,“到社會中歷練”(80.4%)、“多和朋友溝通,整合社會資源”(71.5%)及“上網瀏覽相關信息,尋找多種創業機會”(63.1%)是最被看重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者雖有較高的創業激情,但社會經驗、社會資源、捕捉創業機會的能力不足。
2.創業領域。47.1%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26.5%傾向于選擇與自身專業相結合的領域。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業比較注重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會考慮與自身專業相匹配。
3.創業時機。45.4%的學生設想工作1~3年后開始創業,29.9%設想工作3~5年后開始創業,畢業當年就開始創業的僅占11.5%,可見有七成多的受訪者預想在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后再創業。
4.合作伙伴。56.6%的學生選擇合伙創業,42.3%的學生選擇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創業,35.8%的學生更加注重合作者的相關創業經驗。調查顯示,在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中,大多數人都非常注重創業團隊的組建以及選擇合適的創業合作伙伴。
(四)創業障礙和需要
1.創業影響因素。盡管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在現實中,絕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會首先選擇自主創業的道路。“資金”(65.4%)、“人脈關系”(47.7%)、“市場環境”(33.4%)被認為是影響創業的三大客觀因素,“市場意識”(58.9%)、“創新精神”(35.8)和“合作意識”(28.8%)被認為是影響創業的三大主觀因素。
2.創業障礙。在已經成功創業的受訪者中,合作伙伴難找(45.1%),自身能力素質欠缺(43.3%),不了解政策法規(41.1%)是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三大問題。在訪談過程中,這三點也被多次提及。
3.創業資金。在創業過程中發現資金不足時,60.1%的學生選擇尋找有資金的合作伙伴,向銀行貸款(53.9%)和向政府部門申請資金(46.7%)也是快速籌措資金的重要途徑。這充分說明在校大學生創業除了通過尋找合作伙伴來解決資金問題外,還非常渴望能夠更多地獲得銀行和政府的資金支持。
4.創業政策。對于是否了解政府的創業政策,近八成受訪者并不熟悉,甚至不了解政府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事實上,目前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可見創業政策的宣傳方式可能存在問題。
5.創業服務。受訪者認為學校要加大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力度(65.0%),設立創業基金(53.7%),積極開展創業培訓(51.5%)來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最希望得到的創業服務的調查中,“提供資金、項目雙選平臺”(72.8%)和“專業培訓”(52.7%)是受訪者最希望得到的,這也符合目前社會的整體創業形式。
四、路徑分析
(一)拓寬創業教育師資選擇
為了彌補單一授課或單一實踐的不足,師資配置應包括理論型師資和實踐型師資。高校對理論型師資的培養,應鼓勵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創業理論課不枯燥;關于實踐型師資的培養,可以引進一些既有創業實踐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企業家、創業者,到學校做兼職教師,給學生分享經驗。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教師主要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學、實踐和管理工作,創業導師、兼職教師隊伍由成功的企業家組成,用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二)加速創業課程體系改革
第一,設立學科課程。通過學科滲透、必修課、選修課三種形式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素質。第二,設立實踐課程。針對創業設計、企業運營等操作性極強的內容,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創業實踐活動,如企業家講座、創業競賽、ERP沙盤模擬訓練等。第三,設立環境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央及地方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同時通過創業沙龍、創業論壇及高層面對面等人際互動活動,優化創業教育的心理環境。
綜合性大學應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對于剛入學的新生,可以提供初級創業課程,讓學生對創業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大二大三學生,則可以開設多種形式的選修課,給有創業興趣的學生提供“菜單式”課程;對于大四(或大五)的準畢業生,可以為其提供更為實用的創業課程,應側重于實踐鍛煉;創業學是一門新興的理論科學,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可適當開設創業學等理論課程。
(三)注重創業實踐平臺搭建
成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按照企業制度的要求,讓學生自主經營小型項目,并使其直接進入市場,鼓勵學生自主經營學校的服務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市場意識、風險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組織管理、適應社會的能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大學生進行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工廠、企事業單位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為將來創業或就業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夏人青,羅志敏.論高校人才培養框架下的創業教育目標——兼論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J].復旦教育論壇,2010(8).
[2]蔡克勇.高校應強化創業教育觀念[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3]施冠群,劉林青,陳曉霞.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型大學的創業網絡構建——以斯坦福大學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09(6).
[4]黃茂.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0(5).
[5]周波,程艷.中外創業教育的歷史回顧及其發展趨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6).
[6]楊益彬.基于多層次創業教育目標的高校多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0(6).
[7]石國卿,王桂榮.高校三段進階式創業教育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