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論述了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專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實施原則、方法及保障。新聞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新聞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創新創業教育則是新聞專業教育的強化和提升。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服務地方文化傳媒產業發展、順應地方本科高校改革,是提升本科層次技術技能型傳媒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適應資源要素驅動型經濟向知識和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 創新創業教育 新聞專業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李南(1980- ),女,遼寧營口人,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媒文化與教育。(遼寧 鞍山 1140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東北振興視域下遼寧文化傳媒產業創新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編號:W2015004)和2014年度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專項研究課題“新聞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4CXCY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6-0087-03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思維、創業意識與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①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專業教育作為匯聚科技信息生產力和文化傳媒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文化傳媒人才的主力軍。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服務地方文化傳媒產業發展、順應地方本科高校改革,是提升本科層次技術技能型傳媒人才培養質量,適應資源要素驅動型經濟向知識和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的有效途徑。
一、地方本科高校新聞人才培養需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1.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是“互聯網+”背景下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傳媒產業日益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藍海,成為能否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和跨越的關鍵所在。與傳統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不同,文化傳媒產業以個人的靈感、理念、技能為創造產業價值的核心,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撐與推動。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說:“如今我國的GDP在全球排第三,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創新能力,我國則排在了20名開外。”科技含量較低、創新驅動力不足是傳媒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亟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創新驅動實質是高校驅動、人才驅動。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學專業擔負著為業界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的重任,應密切關注行業企業的發展動態與切實需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加強新聞學科建設和文化傳媒人才的培養,為打造文化傳媒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地方傳統傳媒業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學理和人才支撐。
2.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專業教育尋求差異化發展的現實需要。2014年初,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現在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應用技術型高校有別于以往的傳統學術型高校,它注重應用性與服務性研究開發,強調創新能力的培育。“立足區域,深入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側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基本內涵。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及獨立學院紛紛申辦新聞學專業。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作為身處學術性大學和職業技術高校之間的“中間類型高校”,其新聞學專業設置趨同性過高,區域性、應用性特征不明顯,不僅面臨著同類本科院校的激烈競爭,而且受到重點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前后夾擊,表現出辦學規模與就業需求失衡、教學理論與專業實踐脫節、教學內容跟不上業界發展、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水平低等困難,專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新聞專業教育必須增強生存競爭的緊迫感,抓住轉型的歷史機遇期,轉變單純的學術研究型教育思路,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在教育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傳媒教育與區域內行業發展的契合點。這既是新聞專業教育保持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同步,由傳統的新聞學術研究型教育向“本科+職業”教育轉型、尋求差異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教育結構調整中高等教育實現服務國民經濟升級發展的關鍵所在。
3.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是提升傳媒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教育部自2002年開始,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以清華大學為首的9所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但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一份針對17所高校新聞學專業近60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傳媒教育對創業幫助’在10分制的評分中僅獲2.96分,在所有考察項中得分最低。”②究其原因,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專業教育體系是文化傳媒產業勃興和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之前確立的,專業建設規劃偏重于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沒有將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培養納入其中。從英美等發達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來看,“創新創業教育只有植根于新聞專業教育之中,通過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所內含的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化熏陶和教化才能潛移默化地生成。”③由此可見,新聞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新聞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它通過對專業知識、技能系統而詳盡的講解與培訓,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從事新聞傳媒領域工作的職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則是新聞專業教育的強化,它助推學生將專業知識與鮮活的歷史、真實的社會生活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拓展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的實施原則
1.頂層設計原則。頂層設計是自高端開始的整體謀劃。創新創業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遵循頂層設計原則。要把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核心目標,從根本上改革新聞專業教育現有的教學體制和教育內容,使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新聞專業教育的有機構成,使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2.思維創新與技術創新統一原則。近年來伴隨著新的媒介形態的不斷涌現,我國新聞專業教育呈現出以媒體技術和行業發展進行專業細化的趨勢,各地方高校爭先申辦新聞學網絡傳播方向、新媒體專業,偏重于傳媒人才的新媒體技術技能培養,窄化了就業面,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簡單、膚淺地看作軟件開發或者創辦公司,在操作中粗暴割裂了創新創業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的有機聯系。傳媒業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其轉型升級源源不斷的推動力。而文化的創新最終源于人的思維創新,雖然培養學生技術創新和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能操作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應有之意,但是更不能忽略的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為“人的創造性必須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所內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潛移默化地生成”。④因此,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就是在對學生進行傳媒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強化對學生基本新聞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讓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新聞專業教育始終,為學生在創造性思維方面構造堅實厚重的知識基礎,從而實現文化思維創新與傳媒技術創新的統一。
3.泛眾教育與分層次培養并重原則。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宗旨,它有別于以往小眾范疇的學術型精英教育,而是以所有新聞學專業學生為對象的泛眾的普及性教育、全民素質教育,其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生存能力、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此基礎之上,與所有教育一樣,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培養,因材施教,搭建不同層次的文化傳媒創新實踐活動平臺,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
三、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的實施方法
1.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切入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學專業應轉變以往單純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思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切入點,立足區域服務周邊,重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構建“本科學歷+文化傳媒職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合理配置。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專業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與職業技能訓練、創新精神相結合,增強學生從業的普適性與創造力。
2.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一是構建層級遞進的階梯式課程平臺體系。具體分為基礎平臺階段、專業平臺階段和拓展平臺階段。基礎平臺階段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通過開設中外文化概論、新聞史學等課程營造專業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平臺階段側重于對學生新聞專業技能的培養,通過開設傳播學、基礎寫作與新聞寫作、新聞評論等專業核心課程強化專業屬性;拓展平臺階段主要開設媒介市場分析、媒介文化學、創意學、創新思維訓練等能力拓展課程,注重實現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的融通。
二是打破學科壁壘,建立交叉課程群。注重多學科滲透、文理交叉,開設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健全人格,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需求。
3.構建多維的創新創業型實踐體系,促進創業技能與創新精神的融會貫通。“實踐能力的獲得與增強,是提升創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礎。”⑤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上,應遵循“依照實際、滿足需求”的原則,制訂規范的實踐教學方案,既要有統一安排的課內實訓、專業見習、社會實習,又要有學生自主進行的校園實踐活動和假期社會實踐,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媒體實踐體驗。
一是借力新媒體平臺,課內創新實訓常態化。地方本科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資金相對緊張,專業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借力新媒體平臺的免費資源,通過鮮活的傳媒產業發展案例潛移默化地傳遞創新創業知識,將課堂實訓貫穿于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始終。組織學生建立微博、微信公共賬號,有序管理自媒體平臺,進行微博線上線下互動,熟悉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特征,從而增強學生的操作體驗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是緊密圍繞專業課程有針對性地設計課下實踐環節,由課堂到社會,由單一到融合。在專業見習中,應打破各專業課程內容間的界限,設置“新聞實務基礎見習”和“數字傳播技術與應用見習”,在實訓中引導學生感受、尋找不同媒介形態之間,同一媒體不同環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全面體驗媒介融合趨勢下傳媒業高速運轉的完整過程,從而更好地適應融媒體平臺的操作與創新。
三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與創新活動,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綜合培養方式。充分發揮學業導師制的實際帶動作用,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鼓勵學生申請大學生科研與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全國大學新媒體創意大賽,在教師的輔導下創辦網站、成立制作公司等面向社會服務的產業實體,打破科研、教學之間的壁壘,變“實驗”為“真實”,增加學生的就業籌碼。
4.重新建構學生評價機制。創新型新聞人才質量的評價不應以傳統的學術水平的高低為標準,而應以知識、能力、素質是否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為標準。創新型新聞人才質量的評價應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由過去學校單一的評價主體,轉變為由學校、新聞媒體、行業團體、技能鑒定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共同構成多元評價主體,形成一種多方位的質量考核與評價方式。二是評價內容的多樣化。由傳統的、單一的、過于注重新聞專業知識評價的做法,轉變為對多元知識、職業能力、綜合技能、品格的全面考核,逐步建立起與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以創新能力為主的質量評價體系,并對學生的教育過程進行全程跟蹤。三是推行成果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內實踐作品、校內外重大活動項目中的成果、專業見習和實習的成果進行集中驗收、作品評分或者成果展示,使學生的創新實踐積極性得到提高。
四、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的實施保障
1.加強與業界的聯系與互動。業界既是當前媒介變革的發起者與引領者,又是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推動者,更是新聞人才的需求者。新聞院校只有與業界緊密地聯系與互動,準確把握傳媒業發展的脈搏,才能為學生創業指明方向,使學生在創業中具有創新的著眼點和發力點。同時,業界具有大多數新聞院校所不具備的先進傳媒產品生產平臺,如能成為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無疑會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此外,業界在其自身不斷發展與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創業項目來源。
2.建設內外結合的師資體系。學生創新創業不僅需要專業教師進行理論指導,更需要從業人員傳授從業經驗。因此,新聞院校在積極推動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外,還要大力聘請業界人士到校講學,通過內外結合的師資引導學生將新聞理論知識與科研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
總之,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新聞專業教育,一方面,可以豐富地方本科高校新聞專業教育的內涵,使新聞人才培養接地氣,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學校辦學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創新創業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注釋]
①張澍軍,王占仁.作為理念和模式的創新創業教育[N].光明日報,2013-03-14.
②袁碧霞.代表委員:大學生創業貴在創新 高校創業教育須先行[D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5/0312/c1053-26679522.
html,2015-03-12.
③④雷家骕.中國高校需要怎樣的創新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0-05-25.
⑤張勛宗,張娜.從專業實踐到創業體驗的新聞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新聞界,20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