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一體化課程體系就是根據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不同學習層次和終身專業發展需要,構建橫向統整、縱向統合的課程體系框架。建設一體化課程體系是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具有特殊地位。中高職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需體現職業性、持續性、融合性及主體多元性特點,從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體制、改進評價機制及加強學法指導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職業教育 中高職教育 一體化課程體系 學法指導
[作者簡介]王麗新(1966- ),女,吉林大安人,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李玉龍(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遼寧 朝陽 122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2015年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般研究項目“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2015029)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6-0094-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可見,從政策層面確定了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在建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中的重要意義。近年來,伴隨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日臻完善,各地在不斷探索推進中、高職教育在專業標準、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管理機制等方面的一體化改革的過程中,共同把課程體系建設視為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
一、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內涵與基本框架
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實現專業銜接的最終歸宿點。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就是基于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層次性、系統性來整合課程,在專業名稱、學科門類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教學組織形式及實踐教學編排、質量驗收形式與標準等各個環節上,既講求中高職各個教育階段的相對獨立性和人才培養過程的完整性,還要在“3+2”或“3+3”學制體系下,注重兩個職業層次教育之間的統一規劃,講求課程內容由淺入深系統設計,縱向上有遞進、橫向上有擴展。為此,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規律,在各自獨立的教育階段、層次上,針對學生特點和目標要求準確定位,統一構建橫向統整和縱向統合為基本框架的課程體系。
根據學生的素質結構和專業需求,構建橫向統整的課程結構。一般來說,一體化的中高職課程體系包括綜合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職業技能實踐課程三個部分。其中,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強調對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核心技能的理解、掌握和運用,體現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它的設置主要根據崗位群所對應的行業、企業現實生產生活和未來走向,在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框架下,提煉核心知識技能模塊,在不同模塊有機組合的架構中,確定學科門類,選擇教學內容。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包括參觀、見習、實訓等教學環節和學徒、頂崗實習等職業綜合實踐活動,體現學以致用、學而能用、學而會用的職教思想。這類課程既要顧及多種技能模塊之間的整合與融合,體現不同崗位對不同技能技巧的特殊需求,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性,促使學生融會貫通,獲得對職業工作的確切認識;還要顧及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崗位工作實踐特色的整合與融合,幫助學生培育獨特的工作風格,形成特有的職業氣質。
根據學生不同學習層次以及終身專業發展需要,構建縱向統合的一體化中高職課程體系。縱向課程體系是指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以及入職乃至于職后各個職業發展階段和層級教育內容的一體化,重點是學生入職前接受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學生職前教育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使之獲得職業資格和初步的職業能力;學生入職教育應立足于崗位群對應的行業、企業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勝任能力,使之成為合格的從業人員;學生職后教育應立足于持續的職業能力發展需要,著力強化職業理想和職業素養,使之逐步成為熟練的、優秀的或專家級的從業人員。
二、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基本特點
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要整合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地方政府及行業企業等的課程資源,突出職業性、持續性和融合性特點,確保中高職各階段在教育理念、人才標準、培養目標和模式等方面的協調一致,實現各層次職業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和內容、結構的相互銜接。
1.職業性。職業性是各形式、各層級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和生命源泉。任何一個職業教育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首先具有其特殊性或不可替代性,即職業性:獨特的職業標準、知識結構、能力素質、行業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崗位群等。學生的培養和職業成長,需要理論的支撐和實踐的積淀,這就要求職教師資是兼具“學科理論”“教育理論”與“職業技能”的多重組合體,成為綜合性較強的“雙師型”教師,從而在現代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堅持職業導向、培養職業素養、體現職業屬性。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內在邏輯主線,緊緊圍繞學生職業素質結構設置課程,分析整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引領,又要重視對崗位工作實踐的理解和訓練,以完整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詮釋和突出職業性。
2.持續性。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連續并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既具有階段性特征,又更多地體現持續性特征。這就要根據學生持續性職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規律、學科專業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體系以及終身教育思想,統整學生職業規劃、實習實訓、頂崗實習(乃至于入職和職后教育)等各個階段的課程定位和內容銜接,規劃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從而改變過去在中、高職(以及職后教育)之間關門辦學的體制下,各階段、層次課程相互脫節和交叉重復等現象,真正為學生可持續的職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課程支持。
3.融合性。學生的職業素質由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構成,三者相互支撐、相互作用,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必須突出融合性特點,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層次的課程內容選擇上,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專業基礎與相關學科、專業技能與職業實踐的融合;在課程設置上,圍繞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素質要素進行結構統整,實現課內教學及課外實習、實訓要求的全面融合;在課程內容實施上,加強教育信息技術與一體化課程體系的融合。
4.主體多元性。把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工作單純交由中職或高職學校去完成,顯然是不對的,這項工作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院校會同用人單位、行業企業主管部門(協會)以及職后培訓機構等多家共同參與。
三、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基本策略
1.更新職業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國的中高職教育機構在不同的地區分別隸屬于省、市、縣等不同部門,導致各層級職業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被人為地割裂開來,這必然加重人們觀念上的誤區。人們長期片面地認為,中職學校、高職專科和高職本科院校分別是培養初級工、中級工和高級工的機構。受傳統教育觀、學生觀的影響,在職業教育中出現了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技能培養且二者分離的現象,而且教育層次越高,這個現象就越嚴重。職業教育追求職業素質本位的教育觀,倡導把培養“和諧職業人”作為辦學的最終目標,因而從多維度探尋學生自然、社會、職業素質的層次構成,謀求企業的市場化邏輯與學校的教育邏輯之間的和諧共生。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學生職業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發展是一個持續的甚至綿延終身的過程,職業成長需要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支撐。中高職課程的設置需要以學生終身職業發展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統一和相互促進。因此,要推動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就必須從更加宏觀的視野,探討理論上的合法性與實踐上的必要性,徹底轉變職業教育觀念,樹立終身教育觀和職業素養的持續發展觀。
2.建立職業教育協同創新機制。目前,我國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機制尚未健全,中高職院校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實際上,各個教育階段均具有各自的優勢。其中,高職院校更顯理論基礎深厚、學科專業平臺優秀以及學科科研團隊雄厚等特點,有的還處于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前沿;中職學校則一般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廣闊的實踐平臺,更“接地氣”。因此,在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應由政府牽頭,中職學校、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地方人社局及其他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建立職業教育協同創新機制,明確責、權、利與協作關系,從而實現優勢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推進事業發展。建立這種創新機制的重要節點或突破口,是政府在協調各方力量的前提下,建立通用性、可操作性強的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的專業課程標準。這樣,不僅可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產生導向和規范作用,讓基層學校有抓手,還可促進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有利于職業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形態的相互對接與認可,也就是說有利于完善現代大學教育制度,構建高等教育立交橋。一體化專業課程標準的制定,既要規范專業理論的課程門類、課時分配、學業成績,還要規范職業能力訓練和畢業設計要求,整合地方行業、企業標準,突出職業勝任力、職業發展創新力和終身學習力等。同時,還要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強調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構建科學實用的職業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加快中高職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前提和導向杠桿。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標準輕個別差異、重內部輕外部評價,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用人單位及時廣泛的參與,使得最有權威做出最終評價結果的評價主體被排除在評價體系之外。因此,改革現行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首先要強化用人單位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的話語權。加快課程體系建設,就要充分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一要站在中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觀的視野中,堅持用理解性原則去評價課程,多維度理解課程過程、評價主體和評價活動,注意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縱向連貫性;二要把握現代中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堅持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注意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橫向銜接性。在課程評價過程中,既看課程材料,又看課程實踐和技能技巧;在評價主體的構成上,既有學校、同行的評價,又有教育主管部門、人社部門、用人單位及行業企業主管部門(協會)等共同參與;在評價形式上,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和檔案袋評價等質量互補型的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拘于統一,針對學校、用人單位、社會和學生實際制定多樣化的專業課程標準;在評價構成上,既有課程實施機構的內部評價,又有開放性的外部評價,并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反饋,以利于及時進行課程調整。
4.突出學法指導。職業教育體系的專業建設與課程實施過程中,更要強調學習方法的指導。首先,職業教育更強調“用”,理論學習要服從并服務于職業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要諳熟個體職業技能的形成發展規律,明確專業崗位群對應的核心職業能力是什么、怎樣培養、如何考核等一系列關乎職業教育質量問題。因此,職教中的學法指導內容應同時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動作技能的形成方法的指導,二者缺一不可。其次,職業教育學生更需要學法指導。中職生及五年一貫制高職生一般是未能升入重點甚至是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二、三年制高職生一般是未能升入二、三本院校的高中(中職)畢業生,他們普遍學業成績偏低,這與其沒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有關,這使得教師在課內外作業中提供細節豐富的復習與預習方案,就顯得更為必要。最后,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大量應用,師生過多地依賴PPT課件和手機,對此如果運用不好或管理不善,也會帶來一些負效應,不僅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效果,而且使學生更加不會、不愛學習。諸如,大多數學生不記課堂筆記了,遇到教師讓記錄的知識點,直接用手機拍下來,課后如果不整理到筆記上,必然不了了之,不利于溫故知新;單純運用課件教學,學校難以督促檢查教師備課情況,導致有的教師一個課件用好多年,平時不備課,不利于知識更新反而更易于誘發職業倦怠,不能保證質量;課件限于屏幕尺寸,不能全面展示一堂課的主干內容,如果教師懶于板書設計和書寫,必然妨礙學生對課堂重點內容的掌握和知識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
總之,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基于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構建包括綜合基礎課程、學科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在內的各個教育階段相互統合、相互銜接的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學生職前的從業信念教育和職業實踐基礎訓練,體現職業品質和基礎特征;應基于使學生適應并勝任職業崗位要求的培養目標,強化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職業理想的確立和職業能力的提升,重視實踐訓練與理論知識的銜接、融合和更新,避免出現各教育階段銜接中的過渡性停滯和等待。
[參考文獻]
[1]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楊理連.基于高職引領視角下中高職教育系統銜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8).
[3]楊理連,邢清華.高職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4).
[4]石毓智.別丟了板書筆記好傳統[N].北京晨報,2015-09-14.
[5]楊理連.高職教育質量管理:內涵審視、體系構建及其評價[J].中國高教研究,2015(6).
[6]姜大源.職業教育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7]崔延強,吳葉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功能及其構建[J].教育研究,2015(9).
[8]李佐.中高職一體化課程結構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職教論壇,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