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想科學高效地運用探究式學習,就要重視具體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銜接性,善于靈活的設臺階、搭架子,引導學生沿著階梯逐步進入學習的良性境界。本文就以巧用網絡在線上機登記和信息的數字化為例進行淺談。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上機登記
目前基礎教育倡導有效課堂,學生能自主學習,其實施的關鍵在于基于實際問題,學生能否分析好、能否展開積極而有效的思考并加以解決。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而提出的“跳一跳夠得著”這一教學原理,多給學生設臺階、搭架子,以此來分解問題、分解難點,無疑對學生能否“真正地自主起來”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面對教材(教學內容)、學生、教學等,從設臺階、搭架子出發,不妨在課堂教學實施的前瞻性、銜接性上多做做文章,或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來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實踐和認識。
實例一,網絡在線上機登記
筆者從平時觀摩與交流中深刻地感受到,有的老師總認為本環節可有可無,甚至認為是多余的教學環節。但是從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特殊的課堂教學環境來說,認真并做好網絡在線上機登記應是德育滲透的陣地之一,也是新課程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之一。因此,網絡在線上機登記,不但要做好,還要堅持做好,讓學生養成習慣,自覺登記、自覺維護。同時,登記系統不但是網絡在線型的、是信息技術老師自己做成的(或二次開發合成的),而且是外在網頁式、內在掛附數據庫的形式,這樣便于即顯、統計,還能根據實時統計結果展開實時的激勵或批評教育。真如這樣,除了上述的教育意義之外,網絡在線登記還能為學生鋪設現成的多元化的學習平臺。
1.它是必修課本信息集成模塊,基本網頁制作的鋪墊,諸如網頁超鏈接、表單網頁文本框、下拉菜單等,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子。由此,網頁制作知識點的問題分析在這里變得一覽無遺。(主要解決了學生在哪里、怎么登記的問題)
2.它又是必修課本信息資源管理,數據庫管理一節的情景實例與舉證。數據庫照道理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但有此一環以后,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空洞、抽象感,針對學生自己上機登記的內容反而感覺親近感、實質感,思維就打開了,甚至還有學生會變得躍躍欲試的感覺。(主要解決了學生登記到哪里,如何存儲的問題)
3.它還是選修課本動態網頁制作,ASP網頁代碼(注:筆者的網絡在線登記系統是基于ASP的)與創建虛擬目錄發布網站(網頁)的本身實例與應用。同樣,有此一環,原本難以理解(或容易誤解)的動態網頁的交互性及其特點、以及ASP網頁的工作原理,在這里表現得具體而形象,學生的學習難點就被分解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就在形象與理性思維的統籌下越發鞏固。(主要解決了學生登記反饋的問題)
縱觀以上,網絡在線上機登記這個課例涉及了學期課堂(課本)第一課,必修、選修的多個模塊,除了應有的教育意義,還有其教學的前瞻性、銜接性、統籌性得到了充分驗證,可謂一舉多得。
實例二,信息的數字化
在高中必修信息與信息技術一章中,筆者認為有必要加入信息的數字化這一內容(早期高中教材本身有,初中必修教材相關模塊也有),哪怕不作為新授課,也必須作為重點內容加以對待,作為對小學、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普及性內容)的復習、延伸與鞏固。但現實教學中,對于這一知識內容態度,好多老師都基于課時,或二進制的展開還會涉及八進制、十六進制、ASCII碼等諸多相關必要內容等原因,或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三言兩語一帶而過。學生如果連信息的數字化(二進制)都沒有搞清楚,那相關延續的章節,相關的知識點學習起來多么的別扭與不自然,多么的斷層與站不住腳,學生學習起來也只能是一頭霧水。因此,筆者在教學中不僅加入了這一內容作為重點教學,而且還給學生搭好了臺階,一堂課不夠,分二堂課,甚至系統又整合地解剖成多模塊多堂課。其教學前瞻性與銜接性的意義如下圖所示。
如二十進制轉換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的方式,明確探究的問題,并提供探究臺階。計算機內在的工作原理的數據流通是怎樣的?為什么計算機最直接采用或只認識二進制?計算機是如何處理人類的十進制的?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單位等級1024是怎么來的?K、M、G、T又是怎么回事?必修第五章中的圖像分辨率、顏色的二進制表示又如何理解?選修第二章中的網絡IP地址、子網掩碼等又是如何表示與規劃的?
經過上述知識點及其相關后續問題或知識點的分臺階、前瞻性地、銜接性地逐步滲透,同時學生配以自主地、由易而難的探究與解答甚至應用,那么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成了可能,而不是天方夜譚。諸如,生活中陪伴家人購買家電、電腦、數碼等設備就能充當主要參謀,能分析優劣、得出性價比;家中購置普通級路由器,配置參數、搭建小型局域網就能手到擒來等等,這也真正體現了“學有所用”的基本學習理念。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前瞻性和銜接性教學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巧設臺階,讓學生在問題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能夠有路可走,有例可尋,有據可找,進而養成勤提問、善反思的習慣,最終達到能夠學得懂、學得透、容易上手,面對實際問題能夠自主地去全面分析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最終目的。
(注:教材為教育科學出版社,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網絡技術應用(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