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成長進步,能夠折射出教師的教學技能。“教”與“學”相互促進,合作共贏,之間呈現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本文作者簡要試論了教學相長基礎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教學相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初探
新時期對課堂教學作出新目標,新目標對課堂教學提出新要求。素質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表面看似對學生能力素養發展方向進行了總定位,實際是對教師教學實踐進程提出了總要求。學生的成長進步,能夠折射出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成效相互滲透、一脈相承。教學相長,是新課程改革下對教與學活動的根本要求,筆者以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關系,它們之間呈現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教”與“學”二者之間是不斷深入、不斷發展的不同角度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師教學實效和學生學習成效同進退、共輸贏。本人現就教學相長基礎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簡要試論。
一、采用互動教學,讓師生各自特性充分展現
教學運動學明確指出,學生在其課堂教學進程中,與教師所開展的實踐活動,具有顯著的雙向特性以及互動特性。教師與學生二者群體在深入互動、深刻交流的雙向進程中,實現了各自預期效果以及目標的達成,各自顯著內在特性的生動體現。筆者發現,教師為了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提振以及互動的深度,要選其利于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方式。同時,學生為了主體特性的展現,需要主動積極的配合教師,同頻共振,以此達到教學相得益彰的目標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所開展的數學課堂教學,不能成為教師或學生一方單獨的實踐活動,而應該設置共同的目標追求,共同的努力方向,圍繞同一問題或知識點,進行深入細致、深入淺出的交流討論,從而將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生動的呈現。
如“菱形的性質”知識點教學中,教師為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設計如下教學進程:
師:根據剛才所得到的菱形定義,結合教師提出的教學畫面,同學們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猜猜菱形有什么性質?
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試著猜想菱形的性質內容。指出,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可以得到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可以得到,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師:引導學生進行兩個菱形定理的規劃化證明活動。
師:觀察右圖,菱形ABCD被對角線分成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有什么關系?
師:它們的底和高和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
生:全等;分別是兩條對角線的一半。
師:如果設菱形的兩條對角線分別為a、b,則菱形的面積是什么?
生:學生動手探析進行解答活動,回答出菱形的面積。
師:指出,在不易求出對角線長度的情況下,可以用就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求菱形面積。
二、強化實踐探索,讓學生主體得以深度訓練
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展現教學技能和教學風采的載體,更重要的是學生展示主體特性和探究技能的舞臺。教師組織和開展教學指導活動,其目的就是滲透和展示自己的教學意圖,推動學生主體更加深入的認知、分析、歸納和獲取數學知識經驗和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意圖,借助于學生的探究過程予以呈現,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其實踐進程中得到提升,從而達到了教學相長、教學共贏的互惠效果。因此,在教學相長的前提和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應強化對初中生數學探究、數學思維、數學解析等方面的鍛煉和培養,相信學生、鼓勵學生、組織學生、指導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初中生圍繞學習認知目標和解題要求,進行深入的動手探知、觀察分析、歸納推論等活動,以此實現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素養的提升。
問題:如圖所示,在一個梯形ABCD中,AD∥BC,對角線AC、BD交于點O,S△AOD∶S△BOC=1∶9,AD=1,試求出BC的長度。
初中生感知數學問題條件,了解問題設置意圖:通過該問題的條件以及所求的內容,可以發現該問題的意圖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
教師引導初中生分析問題條件關系,獲取條件關系以及解題思路:利用△AOD與△BOC的相似,同時根據S△AOD∶S△BOC=1∶9,從而得到BC的長度。
教師對初中生實踐所得思路進行指導。
初中生進行歸納修正,完善解題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路提煉,獲取解題策略。
上述解題過程中,教師為初中生感知問題、獲取思路、思考研析提供了有效的載體和充分的實踐,并且給予了科學實時的指點。初中生既獲得實踐時機和解題方法,同時解析技能得到切實提升,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要求。
三、踐行分類施教,讓學生整體獲得前進發展
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是一項群體性的勞動,面對的是班級之中的全部學生個體。新課程改革倡導所有的學生都獲得實踐和參與的均等機會,都實現發展和進步的“整體性”目標。而在現實課堂教學進程中,很多教師還存在“顧少數”,“輕大數”的不良現象,力氣用在了成績較為優秀的少部分學生群體身上,忽視了教師應該肩負的“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使命,使得新課程提出的“整體性教學”理念成為一紙空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將目光投向所有學生個體,特別是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習群體,將力氣用在少部分認知較為后進的學習類型,并且組織學生群體之間進行互幫互助,集體合作等活動,以此達到教學的整體性進步和全面性發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教師自身的教學意圖以及學生個體的能力素養等方面進行生動展現和同步達成,將教學相長滲透和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整個始終,就一定能夠實現教與學二者之間共同達成的預定期盼。
【參考文獻】
[1]盧廣林.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教學相長的創新模式淺探[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年19期
[2]姜華琴.以“教學相長”為理念,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J].考試周刊,2014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