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與信息傳遞的重要手段,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重要手段.問題問在學生興趣點、思維點、困惑處、分散點時,可以帶領著孩子們走進數學殿堂,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巧妙的課堂提問,是構建富有生命活力課堂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初中數學;巧妙提問;活力課堂;有效教學
活力課堂就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其核心是激發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教師和學生的各種思想、觀點激烈碰撞、相互交融的課堂,這是我校的課堂教學理念。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新形勢下的課堂提問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機械而簡單的檢測型提問,不再只是教師的專屬權利,而是有著重要的激趣啟思導行功效,是實現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探究、主動構建的重要手段,是構建生本課堂、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以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問題貫穿教學,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展開積極探究,在探究中自主構建知識,掌握數學技能,享受探究樂趣,這樣更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在鄉鎮初中數學教學中實現有效提問呢?
一、問在學生的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既是影響學習進程與學習效果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創造思維、開發智力的催化,只有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教學中注意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奧妙,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氣氛。為此教師要巧妙運用提問藝術,問在學生的興趣點處,問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關注,進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主動探究。這樣的認知活動不再是教師指令下學生的被動消極行為,而是發自學生內心的主動積極行為,學生參與熱情更高,教學參與度更高,教學氛圍也會異常活躍,這樣的數學探究才富有生命活力。
例如: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我在課堂伊始就跟學生做了個數學小游戲——猜方程。我請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寫出幾個一元二次方程來,然后正確解出其兩個根,再將其解方程的結果告訴我,接著我便根據這個結果將他們所寫的原方程寫在黑板上幾個回合下來,我總能準確無誤地寫出方程來,學生都覺得很神奇,急切地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在這個時候,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賣了個關子:“這可和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內容密切相關,你們好好學習今天這堂課,也能做到像老師一樣。”學生們頓時來了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課堂內容的學習中去,經過一節課的答疑解惑。學生恍然大悟,領悟了其中的精髓所在。
二、問在學生的思維點,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提問時要將切入點放在學生的思維上,要在舊知與新知的聯結處,這樣所提出的問題才能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所掌握的舊知學習新知,完成探究。通過探究自主構建知識,掌握方法與技能,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切身享受到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榮譽感,讓學生愛上探究,愛上數學,學會探究,學會學習。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內角和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列出一個表格,讓學生讓學生探究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數的關系。從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動手繪畫、測量、操作,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三、問在學生的困惑處,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正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說的就是師者在學生困惑之時給予必要的啟發與誘導,這樣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打破重重困難與阻礙,引導學生展開有深度的探究,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提問設計在學生普遍有疑之處,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而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學習了“圓的有關性質”和“三角函數”后,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題:△ABC是圓O的內接三角形,AB是直徑,∠A=30o,BC=3,求圓O的半徑。
(學生們看了一遍題目,多數便在下面嚷開了:太簡單了!這不就是簡單的解直角三角形嗎?)
生:由AB是圓O的直徑,知△ABC是直角三角形。因為∠A=30o,BC=3,所以AB=6,即圓O的半徑為3。
師:若上題中AB不是圓O的直徑,其余條件不變,那么圓O的半徑還會是3嗎?
生:AB不是圓O的直徑,當然不能解直角三角形了,所以圓O的半徑不會是3。
師:想一想,這個圓中會不會有上題中那樣的直角三角形出現?
(學生試著過點A、過點B或過點C畫直徑,直至發現圓O的半徑還是3)
生:作直徑AB,連結AC即可。(一臉興奮)原來一樣!
師:若設∠A=α,BC=a,則圓O的直徑是多少?
(此時學生有了上面的經驗,不難得出圓O的直徑2r=。)
師: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你學到了哪些方法?從這三個問題中,你發現了什么?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思考常常有些粗淺,缺乏深度。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很快判斷、評價,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想辦法來證明,消除疑惑,重新構建新知。借助互動,由表及里,層層追問來幫其開啟新的思維方向,暴露其思維歷程,展現各自的思維方法,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四、問在學生分散點,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可以說解決問題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標在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提出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提問的主動權牢牢控制在教師手中,認為學生只能是消極地解答,而是要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巧妙提問,以開發學生智力,增強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應用”的教學中,筆者提問:“在△ABC中,a=3,b=4那么c等于多少?”結果學生紛紛回答:“勾三股四弦五”,那么c等于5。忽略了勾股定理的前提條件
是直角三角形。
緊接著筆者又提問:“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問題該怎么辦?”從而鞏固“三角形的第三邊大于其他兩邊的差,而小于這兩邊的和”,c的值是1 筆者再次提問:“在Rt△ABC中,a=3,b=4,求c。”學生依舊回答“勾三股四弦五”,得c=5。 繼續提問:“勾三股四弦五”分別指的是什么邊?從而引導學生要分類討論。 學生得出:當c為斜邊時,c=5;當b是斜邊時,c==;當a為斜邊時,c=。發現a不可能是斜邊。從而提醒學生以后在做題時一定要看清題,審好題,不要再掉進陷阱里! 總之,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巧。教師不要盲目而隨意地發問,而是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審時度勢,巧妙而恰當地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以問題為契機,以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激情,指明探究的方向,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知識,長才干,悟技能,學方法,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探究才是有效的,這樣的數學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趙緒昌.例談數學課堂教學的追問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初等教育,2014(3);32-34 [2]鄔亮.講究提問技巧,構建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J].考試周刊:數學教學與研究,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