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經(jīng)典力學中,牛頓第二定律是高中階段的物理重點,更是高考的必考點,題型變化、解題思路都是“變化多端”,強調(diào)牛頓第二定律的“巧”用,以更好地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本文以學生的視角,分析了“隔離法”、“整體法”和“假設(shè)法”在牛頓第二定律中的“巧”用策略,提高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yīng)用能力。
【關(guān)鍵詞】牛頓第二定律;應(yīng)用;技巧;策略
一、運用“隔離法”,化繁為簡
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應(yīng)用中,多物體構(gòu)建下的運動系統(tǒng),往往讓學生在物體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中,有種“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的感覺。這時,懂得“隔離法”的應(yīng)用,化繁為簡,將運動系統(tǒng)中的物體隔離出來,獨立狀態(tài)下的物體受力與運動分析,顯然更容易上手。
例1,如圖1-1所示,在傾角為α的光滑斜面上,被繩子拴住的模板上,站著一只小貓。已知木板的質(zhì)量為M,是小貓的質(zhì)量m的兩倍。當拴住木板的斷開時,小貓沿著木板往上跑,與斜面保持位置相對不變的狀態(tài)。問:此時木板沿斜面的下滑加速度是多少?
在對該題的解答中,學生就可以通過“隔離法”,對木板、貓分別進行受力及運動分析,然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達到解題要目的。
解答:(1)對木板分析,其受力如圖1-2所示。由題意可知,相對于斜面,木板是向下做勻加速運動。因此,可得:
Ff +Mg·sinα=Ma ①
(2)對小貓分析,其受力分析如圖1-3所示。由題意可知,相對于地面,小貓?zhí)幱陟o止的狀態(tài)(受力平衡)。因此,可得:
Ff +mg·sinα=Mg·sinα ②
將①②式聯(lián)立可得:a=g·sinα。
二、運用“整體法”,迎“繁”而上
對于物理基礎(chǔ)扎實的學生而言,整體法在牛頓第二定律中的巧用,可以起到迎“繁”而上的良好效果。在整體法的應(yīng)用中,可以將不同加速度的物體作為一個系統(tǒng),則可以建立矢量式:F合=m1a1+m2a2+…+mnan。
仍是例1,我們就可以運用“整體法”,消除單獨物體受力分析的繁瑣。當繩子斷開之后,系統(tǒng)的受力及運動分析如圖2-1所示。
在x軸方向,整體所受合力為:(M+m)g·sinα=F合 ①
在矢量等式x方向中,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Ma+m·0=F合 ②
M=2m ③
聯(lián)立①②③可得:a=gsinα。
三、運用“假設(shè)法”,拓展解題思路
假設(shè)法在高中物理解題中應(yīng)用比較頻繁,特別是對于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為了方便解題,往往可以通過假設(shè),再以假設(shè)作為解題的入口,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假設(shè)法可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而不是讓學生就一根筋的在想“物體A的加速度是向下還是上”。
例2:如圖3-1所示,物體A、B連接于滑輪之上,質(zhì)量分別為M、m。光滑斜面的傾角為α,C端固定于斜面,且不計滑輪及一切摩擦。問:物體A、B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少?
解答:由于物體A、B的運動方向無法確定,為了便于分析,可以假設(shè)物體A的加速度aA沿斜面向下,那么物體B的加速度aB則豎直向上。于是,對物體A、B作如圖3-2、3-3所示的受力及運動分析。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Mg·sinα-FTA=MaA ①
FTB-mg=maB ②
由題意可知:
FTA=2FTB ③
aA=aB ④
聯(lián)立①②③④可得:
aA=g
aB=g
【參考文獻】
[1]柯巖.巧用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解題[J].高中數(shù)理化,2012(10)
[2]徐高本.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兩巧”[J].新高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