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新發展必然是適應課改需求的根本舉措。因此,本文以初中物理學科為例,對如何在新課改下實現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新進行了系統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創新思路
新課改的要求并不僅僅是對教學教材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從觀念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對于初中物理學科而言,教學的創新不但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基于此,廣大初中物理教師理應將創新思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滿足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要求。
一、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毫無疑問,對現有教學狀態的轉變是順應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前提與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理應采取科學手段來將學習活動徹底轉變成為學生的自發行為,以更多的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潛在學習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進步與成長。
例:在《光的直線傳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授教之前即可設置相應的學習問題,比如“為什么人在黑暗下看不見物體?光來自于哪里?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光?”然后以此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觀察與實驗來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設計實驗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從而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素質教育下,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理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而言,勢必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與此同時,為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理應進一步提升教學內容的直觀性,讓學生更加直接的接觸并學習知識。
例:在《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即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授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將向學生展示一些處于浮沉狀態的物體,比如浮在水面的西瓜和沉入水底的李子。此時,教師即可提出問題:“為什么西瓜的重量更大,反而會浮在水面上呢?”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該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答案。毫無疑問,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真正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眾所周知,知識來源于生活,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諸多事例都與所學的數學知識有著莫大的聯系。基于這樣的事實,倘若教師能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更好的將這些實際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事例引入到其中,并通過適當的加工與編制,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演繹這些真實事例,教學的內容必定更具趣味性,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更加容易一些。
例:在《長度的測量》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即可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體、事件引入到課堂之中。比如用刻度尺測量銀行卡的長與寬,測量服裝的尺寸等。通過這些活動來讓學生體會測量的必要性、體會單位的測量單位的形成過程、學習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了解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等。毫無疑問,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必定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
四、結語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過程儼然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創新的教學方法來促進高效性、實效性課堂的生成。只有這樣,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邱如心.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5(11):100-101
[2]董莉.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效率提升策略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6(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