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普遍表現出不能夠構建有效的解題思路,特別是對物理大題的解題過程中,從而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顯得較為吃力和困難。就需要有效的構建學生們的解題思路。本文就結合當前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在物理大題的解題思路,展開對高中物理解題思路構建措施的探討。
【關鍵詞】思路;高中物理;探究;大題
大家在學高中物理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就是課堂上都能聽懂老師講的,可下來自己做就什么都不會了,并且心里還嘀咕著,這次做錯了是自己不小心,下次不會再犯了,這樣的心理導致了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成績也越來越差。這樣的心理是什么都不會的,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有些學生認為只要記住物理的定律,定理就行了,就認為自己學懂了,并沒有對物理概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導致了學生產生了學懂的幻覺。同時還沒有解題的思路,拿著題目不知道該如何下筆,我們將對高中物理大題的解題思路進行建立。
一、審題
在解物理大題是要進行審題,審題可是整個過程的重頭戲,只要題目審題正確了,那么在后續的解題過程中就輕松的多,審題可不是看題,有些學生看了許久都不知道題目在說什么。審題一定要做到慢、細、準,慢能讓你更好的構建物理情景,細就是要細化題目給讀者傳遞怎樣的物理概念,準就是要對題目準確無誤,對題目的隱含字、詞、句進行提煉出隱含條件。
二、確定研究對象
我們對題目審正確后,要對其研究對象的確立,在確立研究對象的選取時,要選取恰當的參考系,參考系的選取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對題目解決的復雜或簡單情況。這時研究對象的選取得看是單個還是多個,也就是我們在確定研究對象時是將對單個分析還是對系統的分析。
三、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研究對象的確立后,對于單個研究對象,一般情況下需要進行受力分析,在力學系統,我們在進行受力分析的時候主要關心的是運動狀態的平衡和非平衡狀態,力與運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常使用“一重二彈三摩擦四其他”的順序進行分析,尤其注重在受力分析圖的上方標注出物體的運動狀態,例如物體是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的物體應使用箭頭標注出加速度的方向標注好了相應的運動狀態,從而能很容易明確使用的是平衡方程或者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對于多個研究對象,我們一般采用隔離法或整體法來進行分析。
四、建立物理圖景
對研究后的對象進行物理圖景的建立,就是抽象出對應所學的物理定律、定理,就需要敏捷的思維來快速的帥選出所對應的知識點,這時就要看基本功,這一步是整個解題思路的關鍵,也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來說,高中物理大題圍繞的是以下三個熱點來命題,那就是力學、動量、能量。力學是將牛頓定律和運動學聯合起來解題,動量是將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聯合起來解題,能量是將動能定理和能量守恒聯合起來解題。這些物理概念就需要學生去理解和掌握,能夠快速的應用所學的物理思維來解題。
五、將建立的物理圖景轉化為數學語言
我們將已建立的物理圖景利用數學形式表現出來了,就是數學上所說的建立方程組。數學語言的完美,就在于能將復雜的規律進行簡單化,同時有更強的邏輯性,能將我們建立的物理圖景一目了然的展現給改卷老師。學生在訓練題目時要注重數理的統一,能夠將復雜的自然規律進行抽象利用數學語言表現。方程建立完成后,進行解方程就能順理成章,我們的題目就解答完畢。
六、對解題過程進行反思
在解物理大題中,我們要做到做一個題就得會一類題,也就是舉一反三地效果,那就需要對解答完的題目進行反思總結,能把這一類的題目做到觸類旁通,回憶自己做過的題目,看能不能和自己現在做的題目有沒有共同之處,最好能把這一類題目給吃透,這樣就能避免題海戰術,也能檢測自己對已學的知識點是否理解和掌握了,這樣的學習習慣能在以后的解題過程中效率高。
七、結論
高中物理解題的關鍵是對解題過程的反思以及深化,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應重視反思以及深化,反思在解題過程中能推動解題思維的邏輯化、理想化以及清晰化,明確在審題過程中遇到的思維困境從而能有效提高物理解題過程中分析以及綜合能力,還應反思高中物理解題的切人點從而推動解題思路的靈活性以及準確性,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由于其思維的影響容易想到最先考慮到的方法進行解題,而這個最先考慮到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最為熟悉的解題方法在解題完成之后可進行反思,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從而能促進新的解題思維的形成從而打開解題的思路,這樣的思路最重要的還是物理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有當基礎知識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后,解題才會效率高,才能提高題目解法的靈活性。最后還應對解題過程中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應用將解題思維常規化,在解題完成乏后還應反思物理解題中的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概括從而擴展相應解題思維的應用范圍,有效加強基礎知識的問題檢查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傳寬.高中物理解題的幾種常用解題技巧[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13.09
[2]費騰.高中物理解題的技巧與指導[J].數理化學習(高中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