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開啟求異思維的閘門,開發創新資源,激發學習興趣,巧用多元化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本文作者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概念引導;求異思維;實驗改革;創新教學;高中物理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能為實現中國夢造就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開啟求異思維的閘門,開發創新資源,激發學習興趣,巧用多元化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所謂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是創造性思維中最主要的特點。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注重概念引導,培養創新意識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石,學好物理知識,首先要對物理概念有清楚的理解,而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物理概念的顯著特點,學生只有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才能正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通過演示性實驗,適度羅列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例子,才能營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才能啟發學生在理解相關的概念時萌發創新思維意識。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力”的概念時,先演示了小實驗:左手用一彈簧秤拉一輛小車在光滑的講臺上運動,讓學生初步感悟“力”的存在和“拉”的作用、彈簧秤上的真實讀數及力的效果、車在運動的狀況;接著,要求學生聯系“馬拉車”、“人提水”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使他們對“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這一定義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我提出問題:“哪位學生還能舉出一些物體相互作用產生力的例子嗎?”不少學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最后,我把課前準備好的幾根圓木棍放在靠近墻角的地面上,在圓木棍上再放置一塊木板,先讓一個男生小心地站在木板上,手握一根竹桿用力推墻,那個學生伴隨著小木板離墻而去。我在旁邊一邊保護學生,一邊總結道:“墻和竹桿相互作用產生了力,木板和人受到了力的作用后一起離開了墻面”。許多學生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不僅使“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這一抽象的概念在他們的腦海里形成一幅具體的畫面,而且能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
二、巧用求異思維,激發創新潛能
根據研究對象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突破常規,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探尋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是求異思維的本質特征。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問題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一般而言,在已形成的定勢思維的基礎上,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新奇感,鼓勵、啟迪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果,從而錘煉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譬如,我在高三物理復習階段,曾經在課堂上設計了如下問題:已知一輛質量為M的高速列車,正沿著水平直軌道勻速前進,假如最后一節拖車的質量為m,但在中途突然脫節,當司機發現這一意外情況覺時,列車已行駛的路程為L,這個司機立即關閉汽門,撤去牽引力。假設阻力與車重成正比,列車的牽引力恒定不變,試求兩部分列車完全靜止狀態后,兩者的距離的多少?此時,以學習小組進行廣泛的討論、分析,有的學生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進行解答,但計算步驟太繁雜;有些學生運用動能定理和運動學公式來求解,雖然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但是解答過程也是比較復雜;此時,我引導學生用運動的觀點來分析,結果大部分學生很快到得出了結論。其實,最末一節拖車脫節時,若司機立即撤去牽引力,則列車的兩部分完全停止時,兩者的距離為零;列車在行駛L路程的過程中,牽引力做的功可認為完全消耗在列車前部分多走S的距離克服阻力做的功上,由于列車開始做勻速運動F=KMg,因此,KMgL=K(M-m)g·s,s=(ML)/(Mm),從而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在上述師生互動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實現了創新能力的升華。
三、優化實驗改革,培養創新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知識都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不斷優化實驗改革,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充分地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諸如高一學生在學習了摩擦力之后,可以安排學生完成如下探索性實驗:教師先提供一塊長木板、一把刻度尺、一個小滑塊,要求學生在發散思維的前提下,粗略測量小滑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素;接著,再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親自動手操作,最終測出正確的數值。當然,我們在實驗教學中,也可以將部分教師的演示性實驗調整為學生自己動手的分組實驗,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改為成探索性實驗,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但愿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參考文獻】
[1]楊蓮枝.高中物理會考與教學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1(21)
[2]石志青.如何構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