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化學課程對學生的知識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快速有效地找尋科學規律,建構知識網絡。因此,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發散思維,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化學;運用
高中化學知識主要由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的學習內容雖然不同,但是學習過程卻有相同之處。《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多樣化的課程模塊,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一、思維導圖基本概述
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是放射性思考。思維導圖是于1970年由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提出。它根據放射思維的基本特征,將注意的焦點集中在中央圖形上,從中央圖形上向四周放射出主題的主干,分支則由圖形或者關鍵詞構成,各分支形成的節點在末端。任何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都可以成為中央圖形上的思考中心,從中心發散出無數的分支,分支的連結就是資料的積累。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遇到困境:上課時能夠聽懂,對照例題能做題,但是在考試很難將綜合性知識靈活應用,面對實際解決問題更是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只是零星記憶知識點,并沒有構成知識網絡,因此不能辨析題目框架從而無法正確分析問題。而思維導圖能夠將零散的知識整合成網絡化的知識體系。
二、思維導圖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只有理解了高中化學知識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那么才能明確教學的目標。然而現在與教學有關的課內外內容都非常多,教師如何能夠在龐雜的信息當中整合選擇合適的內容?如何根據選擇的信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這些都是教師在化學教學設計中應該考慮的因素。
根據上圖設計的思維導圖明確看到,教學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在教學方法中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同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課程標準為主線,通過分析試題的考查點和易錯點,并相對應的布置科學合理的練習和相關能力拓展,從根本上解決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窘境,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快樂學習,培養熱愛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教學設計能夠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并且在授課后,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再進行及時修改完善。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教師能夠全面把握化學知識從而能夠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相互連接融會貫通,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考慮各種不可控制的因素,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
思維導圖在最初發明的時候當作一種筆記方法。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筆記是不可或缺的。傳統的筆記方式只是用文字、數字、線段根據邏輯順序依次排列,在課堂上學生既要專心聽課,手又要不停地記筆記,所以往往會顧此失彼。思維導圖可以在記筆記的同時鍛煉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的制作并不復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手工繪制,促進左右腦同時工作,整合信息。讓學生準備好白紙和各色彩筆,首先確定主題,主圖可用圖畫或者關鍵詞表示。其次分析主題,以主題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分支和下級主題。最后,列舉下級主題的關鍵點,并用線段連接各個不同層次的主題,在連接中可以在線段上填寫詳細的要素。在手工繪制思維導圖時,可以多用圖案和顏色,根據左右腦分工的不同,顏色、圖案或者是文字小交錯連接能夠積累信息資源,而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就是發散思維并具體記錄的過程。
三、運用思維導圖的建議
雖然思維導圖適合高中化學分塊學習、構成關聯的特點,但是也不能濫用思維導圖。學習使用思維導圖是既簡單又復雜,既快樂又困難。首先,我們要掌握好思維導圖在化學中運用的時機。概念圖和思維導圖是主要的教學用圖,什么時候選用思維導圖對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影響,例如在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教科書上圖2-3便是一幅簡單的思維導圖。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是否使用思維導圖。
相同的內容會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在課前預習階段,不再是讓學生通讀課本,而是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探討課程內容,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繪制思維導圖。課堂上,將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分析,啟發學生質疑,共同探尋出相關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理清脈絡。課后,學生根據課堂的理解,細化知識,建構適合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結語
高中化學知識龐雜,在信息內容多樣化的環境下,學生能否整合信息資源顯得至關重要。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放射性思維具體化的方式,將思維導圖不斷應用于化學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何培源.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總復習階段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6(05)
[2]是妤.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一輪復習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5(02)
[3]王宏梅.“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思維完善[J].中學化學,2015(05)
[4]季群.運用思維導圖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