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上課之初,學生的學習心理準備有可能不夠充分,師生之間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個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良好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之中。
課堂教學的導入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每節化學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導入方法。
1.實驗探究導入法
這種導入方法是目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多的導入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提出猜想,進入新課學習。這種導入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在操作過程中使學生的投入達到最佳狀態。在探究過程中,他們的創造力會得到激發。但是如何設計一個既能達到預定目標,又切合學生實際的操作問題呢?
以驗證“鹵素單質氧化性強弱遞變規律”為例,我給學生提供: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鈉溶液、溴化鉀溶液、碘化鉀溶液等六種試劑,讓學生根據原子結構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來設計有關的實驗進行驗證,證明氧化性Cl2>Br2>I2,還原性Cl- 這樣的課堂導入趣味橫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而且由此所形成的課堂氛圍是輕松愉快的,在這種氛圍下,學習更有樂趣。 2.情境導入法 以生活中的實際場景或問題作為課程的開始。這種導入方法的優勢在于:讓學生領悟到化學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把抽象的化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新內容;同時,在學習之前導入實際情境,點明本節課的主題,可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明確,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有意注意”,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氮氣的性質”時,首先播放一段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雷電交加的視頻,伴隨著視頻場景,教師充滿激情地說:“看到這樣的場景,想起一句諺語——雷電發莊稼。此時在農民眼中看到的是雨后綠油油的麥田,展望的是秋后豐收的喜悅(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而一些受氮氧化物污染較嚴重地區的人們,卻大聲疾呼‘少打雷吧,別下雨了,我的鋼材都被你毀了’。在這一自然現象發生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為什么不同的人對它的感受不同呢?” 通過一個實際情境導出相應的化學問題,再通過對這些化學問題的解決得到新發現,學習新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導入設計可以在課的開始就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因此,這種導入方式應用的比較廣泛。 3.生活問題導入法 以一個能引發學生興趣與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堂課的開始,在問題解決與探究中進入新課學習。這個問題應該是開放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這樣的引入才能在學習過程的開始就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是一個純化學問題,但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必須緊扣本節課的主題。 例如,在講解“氯氣的性質”這節課的內容時,可以導入以下生活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開始。新課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直接用自來水養魚,魚兒為什么容易死嗎?通常自來水廠最后一道工序用什么試劑來消毒?如果直接用自來水配制硝酸銀溶液可能會有什么現象?(演示:自來水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暗示化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 4.溫故孕新導入法 有些課程的學習需要很多相關知識的運用,或可以由固有知識進行遷移得到,這就需要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先進行復習,喚起學生對固有知識的記憶。溫故的作用在于可以掃清求新過程中的障礙。有些課程可以通過對固有知識的回顧、反思,運用遷移、拓展和類比等手段引出新知識,使新概念的形成順理成章,這樣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是教材中繼初中“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之后的又一個氣體的制備方法,學生從回憶初中所學氧氣、二氧化碳、氫氣的制法中受到啟發,回憶所學氣體制備原理和所選用的發生裝置,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獲取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方法及選用制氣裝置的一般原則,并親自設計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原理,根據原理選擇合適的實驗裝置,同時在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中發現問題,進一步改進實驗裝置,使其不斷優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設計、創新能力。 5.開門見山導入法 這是最直接的課堂教學導入方式,其優勢在于直接點明主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奔主題,排除其他內容的干擾,對一些教學味較濃而知識容量較大、難度較高或相對獨立的內容非常適用。 例如,在講解“原子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這節課的內容時,通過課件直接展示資料:人類對原子結構認識的幾個歷史階段,介紹電子、質子的發現,然后直接進入新課的講授。 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除此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形式,以上只是本人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粗淺想法。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導入,最終的目的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陳伙平,王東宇,丁革民等編著.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陳大偉.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