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生非正式群體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多,其對班級工作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文章呈現了一個典型的消極型非正式群體及其行為表現,描述了其教育過程,通過分析和反思得出了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問題行為;教育策略
班級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是普遍現象,它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行的發展和班級工作的開展。班主任應重視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對非正式群體加強教育,發揮其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一、非正式群體學生描述
三名學生號稱“三劍客”:田某和劉某是初中同學,徐某是高一加入的。他們的表現為:貪玩,學習興趣不高,不愿意回家,喜歡上網、運動,愛管閑事,好打抱不平,頂撞老師。另外,班上還有幾個同學時而和他們一起搞惡作劇。
田某,怕學習,愛運動,常以各種理由搪塞不做作業,上課搗蛋;家庭條件不錯,愛面子,講大話,常推卸責任,抽煙喝酒,幾次威脅家長退學。
徐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留守學生。很多同學反映他在初二前的成績挺好,但從迷上網絡游戲開始,成績直線下滑。另外,徐某喜歡打球,但不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打球后不洗澡,身上總有一股說不清的怪味。
劉某,在他上小學二年級時,母親離開了家,劉某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在父親的眼里,劉某一直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劉某平時很講義氣,人緣關系很好,班上同學評價他幫助同學,隨叫隨到。
二、案例還原
1.星期五徐某生日,放假后他們相約幾個“好朋友”一起慶祝,大家增加感情。徐某請大家去大排檔吃喝酒晚飯,晚上田某請朋友們繼續到KTV唱歌、抽煙、喝酒,之后大家一起到網吧玩了通宵。
2.放學后,三人相約籃球場打球,期間田某覺得好玩,用打火機點燃了球場邊的枯草,很快值班老師發現,去操場制止。田某不承認錯誤,直接粗暴頂撞,徐某上去幫腔,幾個人高喊老師冤枉他們,對老師推搡。
3.英語課,田某遲到被老師批評,劉某故意請假去上廁所。老師不準,三個人直接跑出了教室。課代表告訴班主任,田某警告同學不得多管閑事,說英語老師體罰學生,他們要去教育局告狀等等,在班上造成不良影響。
三、教育策略
1.找準時機,因勢利導。逆反的群體犯了錯誤,他們會有罪不責眾的心態,如果狂風暴雨式批評,他們會表現出滿不在乎,另一方面學生心理其實也是忐忑不安的,所以有時候冷處理一段時間也是方法。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委婉手段,照顧他們的“面子”,給學生一個“臺階”可下,創造教育時機。
第三件事發生后當時我沒有找他們,下午放學前,我剛到班級門口,見田某正拿著掃帚在追另一個同學。我忍了一下笑嘻嘻的說:“田某某在打掃教室呢,不錯,不過值日就要認真哦!”田某愣了一下,訕訕的笑了笑,幾個人真掃地去了,其實我知道那天不是他值日。第二天我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詢問他們遲到的原因,三個人強調老師不讓他們上廁所,不近人情。我則認真的說:“這個事是班主任不對,沒有說清你們上課鈴聲后趕緊到班,班主任也沒有關心到位,不知道是不是你們昨天身體不好?”我邊說邊給他們接水倒茶。當我把第一杯茶送到劉某手上,劉某的臉脹的通紅,嘴里叨念:“怎么讓老師給我倒茶,是我們不對”,其他兩人趕緊手忙腳亂的倒茶。我又開了句玩笑:“等徐某某20歲考上大學或者工作,生日也要請老師啊”,一場教育就這樣開始了……第二天幾個人去找英語老師誠懇的道了歉。
后來我利用課余時間,請他們三個看了相關的火災警示片,讓他們寫出體會交給那天的值班老師,一場師生沖突也慢慢化解。三個人向老師做出深刻檢討,后來他們還在班會上做了預防火災的演講。
2.緊扣重點,防止反復。非正式群體的教育有三個重點:一是群體的共性問題;二是核心人物的教育;三是行為的反復糾正。教育工作中,要弄清群體消極因素產生的原因。對于群體共性問題,合理需要,要幫他們解決;不合理的要疏導,促使他們向班集體靠攏。
上述三個學生,家長因為工作等原因,照顧不到,在家庭教育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放松。我通過家訪以及定期與其父母電話溝通,在家長的關心和配合下他們的行為有所好轉。尤其家訪劉某,我并沒有上門告狀,而是當面劉某和其父親交流了孩子今后的就業、學習、生活等問題。到校后,繼續找其談心,談談單親家庭父親的不容易,談談學習情況。他們三人有共同愛好,上網和打球。我幫他們成立了班級籃球隊,并讓田某擔任隊長,要求其搞好訓練,并約束自我做好帶頭作用,為訓練方便把他的宿舍和體育委員調整到一起。又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他們與班上電腦愛好者李某合作為班級建立一個展示網站。另外,在班上采取了男女生互查宿舍衛生,讓劉某負責每天公示,一段時間劉某的個人衛生逐漸好轉。一學年下來,籃球隊在校運動會上獲獎,田某和劉某進入了校運動隊,他們很開心。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還獲得了區電腦制作獎。為了取得持久的教育效果,我還要求他們每周周記都要匯報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找他們談心,對于他們的進步及時表揚。長期堅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在,徐某和田某已經進入某高校學習,劉某也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四、教育反思
通過上述教育過程,可以看出對非正式群體的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重點,合理疏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認真調查了解非正式群體學生
的基本情況,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對那些特殊家庭、性格孤僻、內向、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愛心,不能讓他們感覺到被孤立、被忽視。教育過程中注意化堵為疏,對群體中犯錯學生多幫助、關心和愛護,公正處理、不偏不倚;鼓勵優秀學生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幫助其進步,讓他們逐漸融入集體組織;要充分發揮班干部、值日生監督和幫助作用。特別是對于非正式是群體的重點人物重點關注,只要他們有了積極的轉變,就可以促進其他學生進步。
2.多方配合,循序漸進。人的認識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非正式群體的教育也不要急功近利。學生群體的問題行為糾正具有長期性,因此需要不斷教育、預防、監督。工作中,一是引導班級輿論,通過班集體的監督;二是成員內部相互幫助;三是老師的細心觀察和耐心教育,鼓勵他們不斷進步。教育者通過家訪、電話、微信與家長互動,了解非正式群體學生家庭狀況及表現等方面的情況,交流學生在校情況,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家和.“問題學生”的教育與轉化[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3(3):95-97
[2]何偉.淺析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J].時代教育,2016(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