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為了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學歷史課堂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變得非常必要,本文將從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需求、教育原則、教育策略以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不足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原則;策略;不足
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永恒主題,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學科。時代的發展與振興民族經濟,消除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等都需要加強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從現階段的學生教育狀況來看,一定程度上來說,當前由于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正處于歷史的變革點和改革的深水區,不少在平時教育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進一步顯現,如何能夠在新一代的我國歷史發展的繼承人中持續培養愛國主義熱情,如何能夠讓學生在相關的歷史學習氛圍之中進一步加強其愛國主義文化學習的重要目標,顯然是當前狀態亟需要改善的一大問題。
一、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現實的客觀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愛國主義面臨全球化的挑戰:在新的教學環境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情況,所以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出現沖突時,中學生面臨著兩難的抉擇,這時候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在當今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特別是在中學教育目標中的位置已不是那么顯眼了,有的地方社區提出了用公民教育來取代愛國主義教育,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當的。近年來,“臺獨”分裂勢力推行漸進式的“臺獨”,這在歷史教科書也得以體現。2004年臺灣當局推動的“入聯公投”等一系列分裂祖國的行動,這些割舍歷史和分裂祖國的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同時,中日兩國關于歷史教科書的爭議還余音未絕。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都是現實的客觀需求。
二、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原則
本人就自己的教學課堂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嘗試提出愛國主義教育原則和發展方向:
(1)客觀性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尤其是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之中的客觀性,由于歷史這一門學科的特殊性,在向學生做講解的時候,很難脫離教師角度的個人判斷,在講解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的時候,有些老師過多的加入了一些個人情感和個人理解,并不利于學生全面的掌握歷史內容,更加不利于學生對于國家、民族產生正確認識和正確理解,在過度主觀的愛國主義教育之下的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對于現今的和平理解,對于世界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會比較狹隘。在愛國主義結合實際教學的過程之中,本人認為最為主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客觀性。
(2)真實性
歷史是一門講究真實的學科,歷史的真實是容不得虛構的,然而根據現階段的網絡和影視的發展,在敘述歷史事件的時候也出現了大量虛構的橋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被其影響,導致對于歷史事實的認知偏差,在強調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尤其容易被現階段一些煽動愛國主義情緒的影視作品影響,不能夠正確的認識歷史事實和藝術創作的區別,所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讓歷史教學回歸到正軌,愛國主義在歷史的真實性的基礎之下,作為思想教育方面為學生做具體的講解。
(3)實際性
在本人撰寫論文時期的調查走訪過程之中了解到,不少學生反映在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發展到中學歷史教育的課堂上來看,很大程度上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宣傳的時候忽略了學生的細微感知能力,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局限在說空話、講概念上,僅僅作為口號來宣傳,沒有落實到實際,更沒有結合一部分特定的歷史事實進行講解,既沒有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發揮歷史學科的獨特優勢,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感受到民族國家自豪感,也沒有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歷史的復雜性和民族綜合意識的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比較空洞、難以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教育的內容也比較枯燥,僅限于堆砌史實材料,并不加以分析,沒有從細節出發讓學生有比較細節的感受。
(4)豐富性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不少學生對多媒體的認識提升使得認知能力和對于信息接受的挑剔性也同樣在不斷增加,這一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如果沒有辦法及時的跟上時代發展的相關要求和時代發展的特點,那么很容易就會被學生認為假大空,沒有辦法真正的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用。
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發揮現階段媒體的優勢,多加采用現階段有效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針對于現階段媒體的認知情況有總體性的引導和認知,采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對于整體信息化社會的綜合的豐富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流暢性進行一定的加強。擺脫傳統模式之中的愛國主義教學的陳舊觀念,采用活潑新穎的形式,對學生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功用。
三、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1)產生式教學策略
在這樣的教學策略之下,首先讓學生對于歷史教學有一定的認識,對于現階段的歷史教學的具體情況有總體的認知,對于歷史課本中反復出現和強調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課堂上的歷史教育任務相對輕松,教師能夠在發揮的過程之中體現出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相對提高和相對認知程度的拓展。
(2)獨立學習與小組學習策略
在一些偏向于可討論的相關內容的課程之中,可以主動的采用獨立學習與小組學習策略的教學策略,在討論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會帶來互相之間對于學習內容的啟發和認識,針對于當前的學習現狀所產生的一部分問題和對于愛
(下轉第53頁)
(上接第52頁)
國主義認識有偏差的部分能夠有很好的糾正。學生在此期間也可以高效率的主動學習,吸收相關的知識內容。將學習和興趣高效率的相互結合,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功用。
四、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存問題
現階段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從教育目標、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等等方面總結起來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教育理論上未能很好地吸收和借鑒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論陳舊,缺乏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
(2)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與社會要求、中學生的心理需求錯位,盲目地把教育目標作為教育的起點,缺乏必要的梯度和過程。
(3)教學內容的單調性。由于愛國主義教育與政治教育聯系在一起,使得愛國主義教育過于狹義。教師只能在課堂上簡單的說教,使得愛國主義教育味同嚼蠟,學生毫無認同感。
(4)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由于傳統課堂的局限性,愛國主義教育只能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說教、一些視頻音頻資料進行傳遞,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內心的體驗較淺導致了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使得愛國主義教育陷入空洞的說教和程式化、公式化的境地,使原本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5)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評價淪為形式,無法科學地反映教育結果。而且從中學歷史教學課程可以看出:愛國主義在新的課程改革中繼續得到體現并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即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下培育愛國主義情感。新課程改革后,弘揚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而愛國主義教育在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得到升華和加強。
【參考文獻】
[1]陳登智.“愛國主義”:內涵與表達[D].復旦大學,2009
[2]王毅軍.深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的思考[J].新長征,2010(04)
[3]董琴琴.新時期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簡論[J].法制與社會,2012(14)
[4]李朝暉.資源環境安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課題[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5)
[5]趙星.提高藝術類考生學習歷史興趣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6]劉單丹.論插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魯東大學,2015
[7]闞麒吉.“翻轉課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魯東大學,2015
[8]朱翠平.微課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