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社區居委會功能的不斷完善,社區建設工作壓力急劇增大,條線多、牌子多、臺賬多、信息多的社區工作情況使許多社區干部往往被行政化、事務性的工作“困”在辦公室里動彈不得,與社區居民的交流越來越少。如何準確把握群眾的利益訴求,通過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務和管理,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擺在街道、社區層面的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中馬街道作為江北區社會基層治理體系創新的試點單位,為此類問題積極破題,該街道黨工委書記金昕說:“我們以‘網格+’的工作思路,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實現以街道、社區、網格為區域范圍,以事件為管理內容,以處置單位為責任人,通過網格化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區、街道、社區、網格聯動、資源共享。”
“網格+體制創新”
實現工作重心下沉
“以后有什么事情就找我,上班下班都可以,您是不是今年8月要辦老年證,我會提前到您家里來的。”網格長小李親切地對張阿姨說。張阿姨是鹽倉社區的居民,過去她家里有事,要到社區按照條線找不同的社工解決,現在只要找小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作為網格長,小李帶領著3名網格員和2個社區社團,統籌網格內的資源為轄區居民做好全方位的服務,這就是體制創新帶來的新變化。
中馬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孟雪告訴記者:“以前的工作模式是以條為主,比如負責計生的網格員就負責計生這方面,其他的不關注,那么如果群眾有其他方面的問題,她就解決不了,群眾就要找另外的網格員,往往費時費力。”為解決“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網格長效率不高的問題,該街道開展了網格準入工作梳理,將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初步制定街道網格工作清單,重新對5個社區的網格進行了整合劃分,將原來各條線的340余個互有交叉的工作單元統一劃分為33個網格,其中一般網格31個,專屬網格2個(老外灘網格和來福士、鉆石廣場網格)。
在完成網格合一的基礎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將重心放到了對各類人力資源的整合上,確保有人干事,工作下沉,管理服務到位。確定了“1+1+1+X”的網格力量設置模式,即每個網格配置1個網格長(社區工作人員),1個聯絡網格指導員(街道干部),1批網格員(樓道長和熱心市民),這些人員構成了網格管理服務的主導力量,另外街道引入專業服務團隊參與,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專業服務,采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鼓勵社團志愿服務”的形式,提高網格管理的專業性和參與的社會化。目前每個網格有固定網格長和網格員外,街道還共選派33名街道干部進社區入網格擔任網格指導工作,共配備網格員100余名,吸納法律、調解、文體、養老、助學、幫扶等社會志愿組織近20余個,真正確保了基層網格管理的工作隊伍。不僅如此,還實行社區和網格準入制,將原有街道對社區的60個考核項目刪減整合為25項,將區級16個網絡信息平臺進行整合,使社區考核以群眾滿意度、社區工作項目、走訪關愛等為導向,實現政策宣傳、群眾走訪、信息采集、簡單矛盾調處、重點群體關注、重點工作保障等功能。
“網格+服務優化”
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今年1月下旬,寧波遭遇了“霸王級”寒潮,社區干部與老黨員、網格長、樓道小組長、居民骨干組成應急小分隊,在轄區內進行走訪排查,入戶走訪轄區困難群眾,同時儲備棉被、食物、取暖設備等應急物資,做好相應工作。寒潮過后,居民反映家中水表破裂,網格員陳鋒云提著水桶,一桶一桶地上門給老人送水,讓老人很是感動。
“我們采取第三方測評、走訪量、信息更新量、群眾滿意度、社會服務項目等方式,對網格服務質量進行評價考核,要求網格長每周保持三個半天以上的走訪時間,去年實現了對失獨、失能、困難老人的人均200小時以上服務量,切實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網格+’通過對網格工作實行以工作實效和群眾滿意度為導向的評價,網格長的排名評價作為職業生涯成長和激勵的重要依據。”
新馬社區網格長葛志新在網格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一戶有殘疾人的家中,病人拒絕吃藥,多次上門勸導,了解到他的殘疾證還在原戶籍地,無法享受到江北區的一些殘疾人救助政策,就幫助他辦理了江北區的殘疾證,并申請了江北區殘疾人托安養政策;在對一戶空巢老人鄔師傅家進行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他由于心臟病剛住過院,生活特別困難,他針對鄔師傅提出的異地退休能不能享受寧波工會大病醫保待遇,空巢老人有沒有送餐服務等問題,一一進行耐心的答復,鄔師傅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還專門寫了感謝信寄到了街道進行表揚……正是這樣一件件、一樁樁的小事,組成了網格化工作的基本面,構成了日常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基礎,正是這樣的工作集體,溫暖了居民的心扉,消除了社會矛盾,和諧了基層社群。
除了一般網格,街道還為專屬網格做好服務工作,助力企業發展。基于轄區內電商企業大多分布在外灘社區的現狀,采取街道、社區兩級聯動模式,建立了由組織委員、黨員服務中心主任、外灘社區主任、組織干事、經濟發展科干部等10人組成的電商企業走訪隊伍,在三個月時間內完成了轄區內全部企業的走訪工作,同時,以轄區大型電商企業為重點,由經濟發展科科長和黨員服務中心主任擔任黨建指導員進行重點跟進,通過與企業的實時溝通和對企業的不定期走訪,一方面通過貼心周到的企業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另一方面努力解決電商企業在開展黨建工作方面的顧慮擔憂,為電商企業黨建當好引路人,努力幫扶龍頭電商企業單獨建立黨組織。“我們還用好商會、行業協會等資源,鼓勵他們進行商戶自治,完成了一些我們難以協調的工作。”中馬街道綜治科張華告訴記者,“比如老外灘在特殊節日車多人多,不僅有安全隱患,還影響景觀的美觀,妨礙市民休憩游覽,所以我們就想如何對商業街實行步行街管理,但這確實觸及到商戶經營的眼前利益,我們將這一想法與商圈商會和行業協會溝通,取得了他們的大力支持,通過商會和行業協會自治,多次協調和會商最終確定了步行街推行方案,商家共同讓渡利益,實行核心區域限行,還廣大市民風清氣爽的江岸美景。”
“網格+品質城市”
確保街道平安穩定
去年9月底,臺風來襲,網格長在巡查過程中看到老外灘水位升高,他馬上拍下照片通過手機app“e寧波”發送至綜合指揮平臺,信息在平臺即時顯示,得到了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平臺頁面切換至老外灘水位情況,相關負責人也做出迅速反應。這就是“e寧波”綜合指揮平臺的核心功能之一。
該綜合指揮平臺與街道社會服務管理大廳功能互補,既是信息綜合平臺、也是工作匯總、發布、督察平臺,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起到了統籌協調的核心功能。通過區級層面統一協調,街道綜合指揮平臺目前已經整合轄區內公安治安、城管監控攝像頭300余個,今后還將統籌接入公安交警、重點物業的視頻信息,實時掌握轄區社會生產經營和服務管理情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和評估結果。同時信息系統整合了戶籍、企業、建筑、民政、計生、綜治等多方面的信息,為做好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庫融合系統,并實現網格工作的全程留痕、網格工作實效的數據化評價和統計。目前,街道根據網格化工作準入28項內容,處置事務一經發生,能迅速實現“發現上報——調度分流——處置反饋——任務核查——評價考核——結單歸檔”流程管理,每一個節點均有專人進行及時處置,縮短了問題流轉時間,促進了管理方式由“粗放機械”向“精細靈活”轉變。
小網格實現大服務,小平臺造就大提升,網格長通過日常走訪和巡查,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城市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如油煙排放、違章搭建、路面破損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平臺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和解決,促進了城市管理的提升和優化。新馬社區的網格長在走訪中發現劉家邊的居民對危舊房改造工作的愿望迫切,且這一區塊確實處于低洼地段,屬于“只要下雨就要被淹”的危舊住宅區,群眾對于改造的意愿非常強烈,于是,網格長即時反映了相關需求,通過網格排摸,發現該區塊的改造條件已經成熟,街道立即與區級部門進行溝通協調,經過多方工作,使劉家邊增補到區里第一批棚戶區改造項目,提前實現了群眾的強烈需求,正因為是“自下而上”的訴求,居民簽約率也很快達到了100%,可以說,這是一次皆大歡喜的改造行動。該街道非常重視社區社工組織團隊優勢,規定各社區每周召開一次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會商,總結網格工作落實情況,交流好的工作方式方法,協商遺留待處理問題的解決辦法,網格每周至少兩次的網格長與網格員的信息交流和工作指派。保轄區平安穩定,才能促社會和諧發展。該街道還倡導各網格參與打造平安網格的工作,通過社區法制宣傳、義務巡邏,促進法制建設,通過細致入微的工作,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網格+品牌實踐”
夯實基層工作基礎
通過網格化管理,創出了基層社會服務工作的品牌,尤其是團隊的品牌。
“10分鐘組織生活圈”,將黨小組建在網格上,使組織生活以最貼近、最便利、最有效的方式開展,積極發揮網格黨員的積極作用,開展黨員服務社區和黨組織自我發展;“網格長工程”,通過網格長帶團隊的方式,開展網格服務力的擂臺賽,以網格長為核心,培育一批輻射能力強、服務實效好的網格管理服務團隊;“公益項目招投標”,將轄區公共服務和文化發展等領域的30個項目進行招投標,吸引各公益團隊參與到基層服務發展當中,切實做好社會服務和重點群體的關愛。這些優秀的網格工作案例正是在網格日常工作中的總結和積累,是不斷探索做好基層服務管理工作的自然結果。
“慈愛嘉”服務團隊也是其中一支品牌團隊。“我們通過公益項目招投標,開展了對失獨群體的公益關愛項目,由‘慈愛嘉’服務團隊,為轄區內每位失獨老人建立針對性地照護檔案,服務團隊每周兩次上門服務,舉辦生日會、家庭日、社團活動、心理輔導,開展關愛自助,失困難群體切實體會到了社會的關愛。”街道相關工作介紹。
姚阿芳老人得了中風癱在床上,成了“失能老人”。醫生說,確診后的3個月是他的康復關鍵期。因為是獨居老人,護理員邵小帥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重任,每周2次上門為老人按摩、做康復訓練,且不時鼓勵老人“肯定會好起來的,我有信心您也要有信心”。悉心照料2個多月后,老人真的順利康復了,不僅能站,還能走路。“失獨老人”趙師傅和張阿姨是一對夫妻,因病致貧,無力承擔眼部手術費用,在一籌莫展之際,“慈愛嘉”服務團隊為他們找到了愛心企業,愛心企業購買了張阿姨親手制作的十字繡,同時為他們組織捐款,解決了燃眉之急。
責任編輯:林依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