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屠呦呦傳》
作 者:《屠呦呦傳》編寫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該書是第一部關于屠呦呦女士的傳記,由人民出版社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共同組織編寫。該書通過描述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全面展現了這位“中國居里夫人”的獨特風采,生動展現了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們及中醫藥界為人類社會做出的獨特貢獻,自出版發行后不僅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在海外也備受關注。
——編輯推薦語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短短兩個月后,《屠呦呦傳》正式發行,據說也是人民出版社近年來出版速度最快的書之一。筆者拿到書后頗為驚訝,薄薄一本不到200頁,總計8萬字,與市面上的名人傳記相比,顯得甚是低調簡樸。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主任張振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一開始屠呦呦是不愿意出這本傳記的,“她對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傳自己。后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領導勸說她,出這本書不是宣傳個人,是讓大家看到中國醫學的發展和變遷,她才同意出。”讀完該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屠呦呦身上閃現著兩個特質:執著和愛國。
她對專業的執著令人欽佩。16歲那年的一場肺結核使她對醫藥學產生了興趣;在考大學填志愿時,并無醫學家傳的她堅定地填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大四分科,她選擇冷門的生藥專業;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五十多年里,她很少離開自己的辦公場地。1969年,她服從國家召喚,與其他幾位中醫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一道被召集加入在當時屬于保密的重點軍工項目“523”項目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的提取物,在1972年提煉了青蒿素。在這之后,屠呦呦依然繼續研究青蒿素,在領諾獎的時候,她做了一次演講,提到她正在關注青蒿素被濫用以及瘧原蟲耐藥性問題。她用一輩子研究青蒿素,在專業的路上上下求索,執著尋蒿,沒有怨言。
她深厚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1969年,她服從國家召喚,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咬牙把當時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為了驗證青蒿素治療瘧疾在人類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她不惜以身試藥;就連去瑞典領獎,屠呦呦也是聽了單位相關同事的話“獲得諾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如果可能,最好盡量前往”。屠呦呦以“國家需要”為信條:“交給你任務,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
在書中,還有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其中一張讓我印象深刻——屠呦呦哥哥在贈給屠呦呦的照片背面寫著:“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諄諄教誨在今天讀來亦有激勵作用,鼓勵人們不負韶光,為夢想努力奮斗。
(作者:毛思潔)
責任編輯:陳 熒
《屠呦呦傳》精彩書摘
——為了讓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盡快應用于臨床試驗,綜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結合動物實驗的結果,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愿試藥報告。
“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當年,屠呦呦的表態令很多人驚嘆:這位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有這樣的膽識和氣魄。
“在當時環境下做這樣的工作一定極其艱難,科學家用自己來做實驗,這是一種獻身精神。”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說。
——與許多專注于科研的學者類似,生活上,屠呦呦是個實打實的“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回,她的身份證明找不到了,讓同事幫忙找找,打開她的箱子,發現里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被大家戲稱:“能收拾得那么不妥當,完全不像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