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法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依法治國實踐之中,通過法治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以法治思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因分析
當前,中央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召開多次會議,出臺系列文件,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和道德實踐,全民素質切實提升,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國人更多地是遵循軟性的倫理,而非剛性的制度,導致公民規則意識較差,法律觀念淡薄,一些民眾在行為方式上只考慮個人利益,不顧法律規則的約束,比如中國式過馬路、隨意闖紅綠燈現象還屢見不鮮。同時,由于規則體系的缺失和監管力度的不力,造成司法不公、執法不嚴等現象仍然存在,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比如前幾年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法院最終判決救助者敗訴,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既有辦案部門操作環節的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必須注入法治思維。只有這樣,人的行為才能在法治規則下運行,國家社會才能有秩序,確定的價值目標才能實現。
所謂的法治思維是以法治的內涵為基礎,以現有的憲法和法律為依據,通過一定的制度和規則來約束激勵人的行為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堅持依法辦事的規則思維、體現權利義務的體系思維、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思維、權衡利益得失的理性思維。
以法治思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以法治思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強人們的法治精神和道德自覺自律,用有效的制度機制規范人們的行為,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
一是用法律權威來增強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推進社會主義法治,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僅法律的制定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法律的實施也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
立法要體現價值導向。美國法學家富勒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須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如果法律法規違背了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要求,就會失去民眾的誠服,必將對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信仰和社會良知產生嚴重沖擊。比如上世紀末,國務院在修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時,有地方公安交警部門建議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即所謂的“撞了白撞”,由于這一提議觸及到法的正義性和社會公德,引起了絕大多數人的強烈反對,立法部門最終未敢觸及道德底線。因此,要更加注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法律與道德的協調與銜接,做好對現有法律的修改和廢止工作,涉及到道德爭議的立法,要會同社會各界人士進行科學論證,充分發揮法律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規范、引導、保障、促進作用。
司法要維護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是司法公信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司法部門要注重司法裁判對社會主流道德取向的引導作用,要把正確的價值判斷和社會主流價值觀有機融入司法裁判全過程,防止冤案錯案發生,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公信力的形成,喚醒的是人民群眾的法治信心,踐行的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執法要做到公正文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須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實現行政執法過程中的實質正義。法治社會中的法律主要是約束公共權力,服務于民。執法者不能做法的教條主義者,要注重法律的能動性,在執法過程中要考慮到相對人的具體情況,促使執法更加公正理性。比如城管在整治路邊攤販過程中,除了采取依法管制等剛性方法外,還應該設法解決部分特殊人群的經營問題,這樣既維護了法律法規的權威,又幫助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合理訴求,體現出公平、正義、有愛、和諧的人文環境。
二是發揮制度和規范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任何一種主流價值觀的確立,既離不開宣傳教育,也有賴于制度規范。要按照法治建設的客觀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融入到制度和規范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牢筑集聚核心價值觀正效應的規則底線。
要善用道德調節機制。對公民的失德行為,如果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程序,可以以法律為依托,借助社會組織的力量來進行有效調節,這樣不僅能減少司法成本,而且更有利于對公平、正義、道義、親情、友情等多重價值的維系和追求,促進社會和諧。比如對不履行贍養義務、實施家庭暴力等有違法家庭美德的不道德行為,雖然法律有明確處罰規定,但也可以通過設立道德委員會、道德法庭等社會機構,運用道德和法治的力量調節關系,這樣既維護了法律的公平正義,又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要完善道德褒獎制度。道德的激勵需要大眾化、經常化、多樣化,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在社會上樹立了一個鮮明的價值導向——讓好人有好報。要用制度保障為好人“托底”,制定出臺有關道德模范享受與勞動模范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同時建立道德基金會、道德銀行等關愛機制,對道德模范既給予輿論上的推崇和道義上的支持,又給予物質上的激勵和生活上的關心,形成好人好報、恩將德報的正向效應。要積極推進道德榮譽體系建設,完善道德評價機制,設置“功德錄”“好人檔案”“善行義舉”榜,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
要形成道德約束體系。道德是人們在長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普遍認同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有效的監督機制有助于促進公民遵從道德秩序, 引導和規范個人行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企業規范、學生守則中,使之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遵循。要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據的黨員道德評價體系,圍繞黨員干部的誠實守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內容,確定考核評議標準,完善教育懲治制度,促進黨員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通過法治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種以平等、公正、自由、誠信和人權為主要特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文化。法治文化與道德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其根本目標是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形成尊重法律、服從法律的社會氛圍。
要增強法治文化的道德性。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一種道德文化,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對國人的道性修養、德性生成都有著深遠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傳統道德理念密切關聯、一脈相承。要將法治文化與“尚德”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要深入挖掘弘揚家風文化,通過家規家訓讓每個公民從小就受到熏陶,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
要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習總書記強調:“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和水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強化文化的教育功能,通過建立法治文化廣場、法治主題公園、法治主題展館、法治文化街區等法治文化陣地,組織開展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法制故事宣講、法制文藝匯演、法制電影巡映、法制書畫展覽、法制圖書閱讀等法治文化活動,使法治精神根植于心。
要增強法治文化的實踐性。普法教育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社會上存在的“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信關系不信法”的不良風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失法治信仰。公民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形成從認知到認同的過程,才能堅守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在普法教育過程中,既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又要重視對立法、執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實踐活動的體驗,比如讓公民旁聽案件審理,參與案件討論,通過思考判斷,形成一種共識,達到內化于心的目的,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
(作者為奉化市委黨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