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商洛作者喻永軍創作的短篇小說《馬榜的逃離》,敘述了一個關于“道德焦慮的故事”,小說主人公馬榜兩次遭遇道德困境,凸顯了現代人的精神困惑。
關鍵詞:《馬榜的逃離》;道德;焦慮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表現為緊張、擔心、憂慮、焦急和恐怖,“是對危險的情緒反應”。暴露的敵意、受到壓抑或存在矛盾都容易引起焦慮,“明顯焦慮的最大部分是他孤立無助陷入兩難之境的結果”。[1]佛洛伊德把焦慮分為三類:“現實或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道德性焦慮”。在心理學上,焦慮是一種病態的心里疾患;在哲學上,焦慮是一種文化心理癥候,因此,焦慮有病理性焦慮和生存性焦慮兩種,這里涉及的是生存性焦慮。
焦慮作為文學創作的主題,一直以來受到作家自覺或不自覺的書寫。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焦慮的主題和主體的焦慮有所不同。當代文學所反映的世紀末流行的“世紀病”表現為時間的焦慮;“新都市文學”描寫人被異化為“空心人”表現為空間的焦慮,此外,還有性別焦慮,自我焦慮等等。
陜西商洛作者喻永軍以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創作的短篇小說《馬榜的逃離》[2],敘述了一個關于“道德焦慮的故事”,小說主人公馬榜兩次遭遇道德困境。這部小說榮獲2015年中國小說學會和江蘇省作協組織的“馮夢龍杯” 全國短篇小說大賽優秀獎。
《馬榜的逃離》描述了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馬榜無意中撿到一大筆不義之財,聽從哥哥馬榜樣的話,立刻交給了派出所。可是,馬榜在派出所卻經歷了32天“除過老虎凳和灌辣椒水,其余在小說中才能見識到的場面”,即嚴刑拷打。隨后,他被證明是清白的,因此,成了拾金不昧的先進青年。“那時,馬榜是一個出名的正派人”,偷牛賊牛販子看上了馬榜的正派,將女兒秀秀嫁給他。后來,馬榜的媳婦秀秀又撿到一大筆不義之財,秀秀自作主張據為己有。馬榜的反應先是“通宵達旦的失眠”,接著是“晚上喝酒,白日睡眠”,后來,干脆把裝錢的黑包扔了,但沒有被人撿走,最后,醉酒之時拿著錢豪賭一番,負債而歸,倒 “心安理得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結果,牛販子把他暴打一頓,秀秀也因此和他離婚,從此,馬榜永遠從裸水邊消失了。
馬榜無意中撿到一大筆不義之財,主動交到派出所。拾金不昧的行為,理應受到表揚,但是馬榜卻遭遇了嚴刑拷打,派出所對他的漠視和不公正的待遇,使他陷入絕望。后來,派出所雖然也糾錯了,他也理解了自己的遭遇,可是他被烙下了永遠的印記——成了駝背。馬榜的遭遇,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和沖突,他所相信的道德價值遭遇了漠視和不公正的待遇。
馬榜得知秀秀撿到一大包錢后,“通宵達旦的失眠”,“晚上喝酒,白日睡眠”,這是他緊張、擔心、焦躁,無所適從的表現。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筆巨款,按常規他應該交給派出所,但是第一次撿錢上交的經歷,使他不再信任派出所,不敢上交。留著私用于他而言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對于有著樸素生存哲學的馬榜來說,自食其力,不取不義之財的生活才是踏實的生活。因此,他把裝錢的黑包扔了。可是,黑包又沒有被人撿走,于是趁著醉酒,他拿錢豪賭,負債而歸,倒 “心安理得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所有一反常態的舉動都表明馬榜產生了道德恐慌,陷入道德困境,形成思想和行為上的混亂。
馬榜的前后的蛻變反映了現代性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個體至善與社會至善的悖論。個體與社會在現實中常常陷入“道德的人———不道德的社會”的倫理陷阱,[3]這是因為“現代社會有秩序的實踐直觀地遵守著行為主義者在方法論上的原則:最有秩序的社會將會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這種社會里行為者所想所感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不論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是什么,結果不會受影響”。[4]因此,這使得個體的道德價值遭遇漠視和不公正的待遇,產生個體悲劇。
馬榜的媳婦秀秀是一個“凡錢看得比什么都重,也喜歡風風光光的過日子”的女人。為了過上好日子,她和馬榜住進城里賣菜。在發菜路上,她得到不義之財,據為己有,而馬榜卻使她美夢成空,因此,她斷然與馬榜離婚。秀秀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她與馬榜離婚反映了當代社會背景下金錢對人性的扭曲,現代人道德的滑坡。現代化進城中,打破城鄉壁壘,鄉下人進城,感受的不僅僅是都市的現代文明,而是經濟理性對人性的宰割。物質欲望的膨脹,對金錢的追求,意義的失落,精神世界的荒蕪,使人們突破道德的底線。
《馬榜的逃離》的作者關注了現代人道德的焦慮,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自身對社會道德的焦慮。從宏觀上看,由于我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步入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企及的劇烈變革,這種變革產生了價值標準的失衡和重新厘定從而引起現代人的精神困境,道德焦慮就是其中的一種;從微觀上看,由于個體的欲望、愿望、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而產生困惑、無奈、焦躁不安。
道德焦慮,從心理層面看,是一種消極情緒,表現為精神困擾,從道德層面看,它卻代表著我們對自身道德狀況的反思,焦慮的背后隱藏著向善向上的力量。因此,小說《馬榜的逃離》所表現出來的道德焦慮感,是一種社會憂患意識。在當今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世界,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
參考文獻:
[1]〔美〕卡倫·霍爾奈.精神分析新法[M].雷春林,潘封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27.
[2]喻永軍.土堡—喻永軍小說集[M].陜西:陜西存紅印刷有限責任公司,2015.
[3]郭衛華.“道德焦慮”的現代性反思[J].道德與文化,2012,(02).
[4]〔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倫理學[M].張成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