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這一問題愈發引起中國文學界、翻譯界的重視,更是得到國外漢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擬研究蘇州作家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以蘇童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譯介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從而為蘇州文學乃至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蘇童;譯介;中國文學
蘇童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蘇州籍作家,以其富有魅力的抒情、對歷史的獨特書寫、對現實社會的分析、對人生的感傷,受到國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他的許多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海外廣泛傳播。本文擬將研究蘇童作品在英、美等主流英語國家以及日本、法國和德國的接受情況,以及它們在傳播蘇州文化和中國文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此來推動蘇州文化和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蘇童作品的海外翻譯
蘇童作品翻譯成英語出版的有:長篇小說《米》、《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中篇小說集《大紅燈籠高高掛》、《刺青時代》,短篇小說集《橋上的瘋媽媽》。此外,國外出版發行的中國文學作品集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說。《狂奔:新一代中國作家》(哈佛大學王德威編)收錄了《狂奔》;《今日中國小說選》(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編)收入了《舒家兄弟》;《中國先鋒小說選》收入了《水神誕生》、《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舒家兄弟》;《當代中國小說精選》收入了《櫻桃》和《小莫》;《神秘的船和中國其他故事新編》收入了《死無葬身之地》;《故鄉與童年》收入了《城北的橋》。
蘇童作品翻譯成日語出版的有:《妻妾成群》、《米》、《紅粉》、《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罌粟之家》、《碧奴》、《離婚指南》、《蛇為什么會飛》等。
蘇童作品翻譯成法語出版的有:《妻妾成群》、《紅粉》、《罌粟之家》、《米》、《我的帝王生涯》、《碧奴》,還有自選集《紙鬼》。其中,《妻妾成群》多次再版,在法國十分暢銷。
蘇童作品翻譯成德語的作品有:《妻妾成群》、《婦女生活》、《來自草原》、《紅粉》、《已婚男人》、《紅桃》、《罌粟之家》、《平靜如水》和《碧奴》等等。
二、蘇童作品在海外的接受
1998年,蘇童與莫言、余華、王朔參加意大利“遠東文學論壇”,并訪問巴黎,跟意大利和法國讀者近距離接觸。2001年,蘇童參加了“國際寫作計劃”,這是一個擴大他影響的機會。2004年,在舉辦的中法文化年期間,蘇童與法國讀者見面、交流,這極大地推動了他的作品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2007年,蘇童參加了“德中同行”活動,對德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切的感受。2008年,蘇童在日本宣傳他翻譯成日文的作品,促進日本讀者對自己作品的了解。2009年,蘇童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參加了對話、演講、朗誦、論壇等活動,讓德國讀者走進他的文學世界。2011年,蘇童和徐小斌應邀到麻省劍橋小鎮,與哈佛大學的師生進行了對談。2015年,蘇童與趙麗宏、馮唐出席了2015美國書展“全球市場論壇”中國主賓國活動,進行了作家學者交流活動。
蘇童作品在海外不僅得到了大量的翻譯,也引起了海外研究者和讀者的關注。哈佛大學的王德威評價說,蘇童引領人們進入中國當代的“史前史”,他的文字意象精致,他的擬舊風格令人感到工整精妙,他的文字絢麗感傷,是擅長說故事的有魅力的當代小說家。
蘇童在英、美主流英語國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是《我的帝王生涯》、《河岸》。有研究者說《我的帝王生涯》表現了蘇童創作主題的多重性.作者用不動聲色的意象和象征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重視。他們認為作者用意象和象征來表達意義,用鳥、走索等象征意象把小說各個部分關聯起來,鳥既象征著自由,又象征著失去自由,走索有隱喻的含義,宮廷內斗酷似走索,需要非凡的技巧,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走索意象的隱喻意義使故事變得離奇曲折,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英譯本中除了《我的帝王生涯》外,長篇小說《河岸》的出版也引起廣泛關注。英國《衛報》發表評論指出,蘇童是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性作家,非常注重小說的形式,是杰出的問題作家。其散文風格充滿異域風情,甚至有時帶有性色彩,表現了人物內心的神秘性和復雜性;這部小說用一種具有當年特色的“政治化語言”講述了一個熟悉的故事,但人物深度的開掘不夠。《獨立報》刊發評論指出,《河岸》寫的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可是小說中的政治人物對政治不感興趣,只關心滿足個人的性的欲望和騎在別人頭上的愿望。《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書評認為該書的譯者把小說的主題和其中的諷喻作了過于本土化處理,削弱了其普適性色彩。
蘇童的作品中,《妻妾成群》和《紅粉》是最早被法國譯介的兩部作品。《妻妾成群》在張藝謀獲獎電影的推動下成為了為數不多的走入法國主流閱讀群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也令蘇童從眾多的中國當代作家中脫穎而出,引起漢學界、出版界和普通讀者的關注。法國的一家期刊對《妻妾成群》評論道,蘇童描寫了殘酷的折磨和隱秘的痛苦,暴力、巫術、喊叫在作品中時隱時現,許多細節富有詩意,如蜿蜒的紫藤、知更鳥的歌唱,奇特而引人入勝。
在德國,《米》是廣受關注的一部德譯作。在德文版《米》的扉頁上寫到:“蘇童憑借短篇小說《大紅燈籠》獲得 了國際聲譽。批評界贊譽他為當代中國作家最具沖擊力的作家之一。《米》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穩固了其作為最具爆炸性的年輕作家之一的地位。蘇童洞察饑餓、性和暴力之間的關系。米不僅僅是一種生存食物和支付手段,對于五龍來說在他的瘋癲中米同時也是感官誘惑的性激素,性的折磨工具,致命的武器和生活的象征意義。”這是譯者對這部小說和作家的解讀,也被貫穿于譯作中。德譯本將這部小說定義為一部使人著魔的美麗散文,一部令人震驚之豐滿、充滿野性力量的長篇小說。大多數評論認為《米》是中國大陸少見的灰色調小說,蘇童的描寫冷酷無情,惡是無法拯救的,一絲溫情都被無情擊碎,惡的成長在米店,黑幫、家庭等生態環境下,無處不在。這種無情的描寫讓讀者生恨的同時也進行更多的思考。德國電視臺的書評將《米》所描寫的家庭衰落史視為布登勃洛克式。而《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讀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可見譯者和贊助人對《米》的界定十分到位。
三、蘇童作品對傳播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歷史意識
蘇童具有獨特的歷史意識。中國當代作家寫歷史題材的有很多,但蘇童以截然不同的視角書寫歷史:用個體的歷史敘事取代集體的宏大歷史敘事;刻意表現歷史的細小狀態,不追求表現整體統一的歷史;揭示人物的命運和人性而不注重外在的歷史。這種獨特的歷史意識讓西方讀者從蘇童筆下了解中國的歷史,看到歷史的多種可能性,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二)女性視角
蘇童擅長刻畫女性形象。“紅顏薄命”的古訓,在蘇童手里特別富有韻味。在他看來,也許“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蘇童筆下的女性那種絕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讀者深感壓抑與窒息。小說《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頌蓮由一個女學生變成大戶陳家四姨太,漸漸溶入陳家大院的爭風吃醋中,目睹陳家女人的一個一個的悲慘命運,最終連自己也變成了瘋子。《紅粉》中的秋儀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難以改變”的姐妹關系,因為一個男人而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這些角色有類似的心性,同樣的命運。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其實,蘇童對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來自對童年觀察與感受的回憶與思考。書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各種各樣女人的身影隱現其間。她們有評彈家、教師,也有裁縫、小販等底層人物。這些人物成為蘇童寫作的重要財富。這種細膩的女性視角為西方讀者了解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女性打開了一扇窗戶。與此同時,蘇童對評彈的描述,也讓西方讀者對評彈這一蘇州特有的說唱藝術有所理解,從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四、蘇童作品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思考
中國現代學作品受外國翻譯文學影響很深,而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影響仍然有限。魯迅、郭沫若、茅盾這些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卻在國際文壇上很少產生全球性的重要影響。究其原因,首先,中國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缺乏足夠的翻譯,這無疑限制了中國現代小說走向世界的腳步。其次,由于思想意識、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差異,它們在國外文壇上也遠遠不及其受國人所喜愛的程度。所以中國文學在國際文壇上長期處于邊緣和被動地位。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世界對中國文學的了解更少。這或許是中國文學未能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讓中國文學真正“走向世界”,當務之急就是提高中國文學的譯介效果。提高譯介效果應包括:
(一)重視譯介效果。以往的中國文學的翻譯作品沒有得到大力宣傳,更沒有重視作品市場銷售情況。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對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停留在一廂情愿的狀態,譯介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二)建立反饋機制。“任何性質的話語都必須以受眾為轉移”,受眾意見是傳播策略調整的重要依據。文學作品譯介要對受眾情況有所了解,建立譯介受眾反饋機制,及時做相應的調整。譯介受眾反饋指的是包括普通讀者、專家讀者和翻譯活動的委托人、翻譯作品的出版者、翻譯作品的評論者等對作品的意見反饋,反饋越好,譯品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就可能會越高,作品的譯介效果越好。
(三)科學選擇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和受眾。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效果要得到提高需要科學選擇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和譯介受眾。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a)譯介主體應以西方漢學家和學者為主,可以輔之以國內本土譯者,中外譯者通力合作,取長補短,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鑒于漢學家數量遠遠不夠,滿足不了現實需求,中國文學“走出去”需加強對國內精于中國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b)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內容方面,目前應多選擇譯介現當代作品,作品應如蘇童作品一樣,既具備世界文學普適性又具有中國本土異質性,所選翻譯策略應該以歸化為主;(c)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途徑應該以蘇童譯介途徑作參考,采取國內外出版機構多渠道合作、優秀文學作品影視拍攝、借用國外報刊雜志媒體宣傳、進入國際書展等多渠道譯介途:(d)在譯介受眾方面,中國文學“走出去”應確立以受眾為中心戰略,受眾不應局限于專業讀者,需要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并重。
五、結語
文學作品的譯介與交流對于不同的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蘇童作品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有助于加速中國文學向國際化邁進的步伐,傳播蘇州文化與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鮑曉英.從莫言英譯作品譯介效果看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2015(01):13-17.
[2]曹文剛.蘇童作品的海外翻譯與接受[J].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5(05):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