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賈樟柯導演通過使用“長鏡頭”這種表現手段來記錄和刻畫中國底層人物的生存面貌,顯示出了他電影中特有的敘事魅力,本文借賈樟柯導演的部分電影來對長鏡頭的理論進行簡略的說明,進而來論證賈樟柯電影中長鏡頭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賈樟柯;長鏡頭;美學
作為一個來自基層的民間導演,賈樟柯總是在追求現實影像的穿透力,他一貫特立獨行,用鏡頭語言去描繪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普通人的命運,他更是直言不諱的批評當代中國電影缺乏對現實生命的關注:第四代導演迷戀于倫理道德,第五代導演執著于歷史寓言,第六代導演陶醉在都市的搖滾;面對好萊塢,中國電影陸續選擇投降時,賈樟柯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人文關懷則顯得尤為放彩。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賈樟柯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造詣多次摘得國內、國際大獎。
他是《站臺》、《三峽好人》以及《山河故人》等電影的導演、甚至主人公,他力求在一種酷似生活本身的真實畫面中展示出社會基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他把長鏡頭完美的根植在自己的電影中,讓觀眾在看清楚電影情節的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領悟、去反思。
一、長鏡頭與長鏡頭理論
長鏡頭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若單從技術上講,可以認為長鏡頭是指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鏡頭,這種長鏡頭,可以追溯到我們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這部由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電影由一臺攝像機、一個鏡頭完成,若單從技術層面看的話,這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長鏡頭。
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評論家巴贊提出長鏡頭理論,他認為不用剪接拼湊,直接拍攝出來的畫面才是電影真正的表達方式,通過實地取景、演員真實的的表演,再加上長鏡頭的客觀記錄,能使觀眾保持在一個客觀、中立的立場上去觀察電影的故事情節,揣摩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活動。從紀實性的角度來說,長鏡頭可以再現事件時間的流程與表現空間結構的完整,若從表情性的方面來考慮呢,長鏡頭又有鋪墊情感、營造意境等作用。
二、賈樟柯電影中的長鏡頭美學特征
初識賈樟柯,是因為他的經典之作——《三峽好人》,雖然故事里的人與我幾乎沒有任何的交集,但是在看完之后卻有一種無法描述的認同感,我認為賈樟柯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從而描述了這樣一群活生生的人,前幾天在課堂上又看《三峽好人》,讓我無論是對賈樟柯還是對長鏡頭美學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于是開始回看賈樟柯早年的作品《小武》、《站臺》等。
賈樟柯非常注重長鏡頭內部的場面調度,在影片《小武》中,有一段小武的徒弟打算行竊時被突然冒出的記者攔住問話的場景:小武和徒弟一起去買煙,卻發現兩人身上都沒錢,于是小武指定徒弟去行竊,鏡頭的主體轉移至尋找目標的小武徒弟,并隨之運動,移動過程中鏡頭前卻突然出現了一名記者,開始采訪他是否了解最近的嚴打政策,鏡頭便也隨著主體的靜止而停下,當記者轉身去采訪路邊的群眾時,小武拉著徒弟擠出人群,消失在鏡頭之外。這一個鏡頭便將小武的日常生活狀態表現完整了,并安排了一次頗具諷刺意味的采訪,從而對人物和事件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塑造。
另外在鏡頭內部的環境安排上,賈樟柯并未刻意回避場內好奇的觀眾,反而利用圍觀群眾對鏡頭的好奇,從另一個角度展現出了當時的具體環境。這種場面調度的特點既符合長鏡頭理論所提倡的完整、真實,避免了嚴格的限定觀眾的感官知覺,保留了事件原本所具有的特性,也保證了事件在時間上的進程受到了尊重,給觀眾造成一種自己就在事發現場的感覺。
賈樟柯很喜歡用橫移的長鏡頭,這一點在電影《三峽好人》中多有體現,影片的開篇,賈樟柯便用了一組極為有趣的橫移長鏡頭:鏡頭橫移穿過船艙,船艙外的風景被當作背景,被虛化后變得一片模糊。艙內鏡頭所觸及的地方,到處都是嚷嚷鬧鬧的人們,這些穿著并不光鮮的民工,在船艙內做著各種打發時間的事情:抽煙打牌、聊天吹牛、逗弄小孩、看手相、擺弄手機,鏡頭到了最后,主角三明一人獨自坐在船頭,怔怔發呆。橫移鏡頭穿過船艙整體,將船艙內部環境無一遺漏地呈現出來,而坐在船頭的三明則像是處在一個完全不同他人的時空之中,他被從先前鏡頭中的人物狀態 中剝離出來,讓觀眾感受到了他與大環境下其他人的格格不入,于是整個故事的主體人物便被突出了出來。
同樣的長鏡頭設計在電影《站臺》中也尤為突出:尹瑞娟與崔明亮兩個人用非常慢的語速在互訴心事,鏡頭中只的兩人扭捏的講著方言,但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是戀愛中的狀態,正是因為這段漫長的長鏡頭,我們才能如此明顯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現實生活中的時間似乎與畫面中的重合,這樣的長鏡頭把對情節的干擾程度降低到了最小,使得觀眾忽略了攝影機的存在而真正進入到場景中去;另外,在醫院打胎的一場戲中,在漫長的鏡頭中幽長的走廊里幾個人從燥亂到歸于平靜,走廊盡頭的一束光明像是為打掉的孩子的祭祀禮,廣播的聲音壓低了環境聲,就像是被時代所壓低了的一輩年輕人。
好的電影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而好的長鏡頭則能將觀眾置身于導演所營造的環境之中,盡管賈樟柯的電影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無疑他在長鏡頭的運用上是成功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么以好的導演與好的作品為鏡,則可以體味技法,感悟人生。
參考文獻:
[1]巴贊.電影是什么.
[2]林旭東,張亞璇,顧崢.賈樟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