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專業學生詞匯習得的一個重點是對常用詞匯的熟練運用,其中多義詞的習得至關重要。隱喻是詞匯意義擴展的主要方式,多義詞的很多義項由隱喻機制產生,具有隱喻意義。本文探討了培養隱喻能力提高詞匯習得效果的方法,并進行了相應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英語專業;詞匯習得;隱喻意義;隱喻能力
一、引言
Lewis(1993)曾指出:“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是詞匯習得,因為這是學習和提高每一項語言能力的基礎”,可見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專業四級的詞匯要求是認知詞匯5,500-6,500個,正確而熟練地運用其中的3,000-4,000個及其最基本的搭配,專業八級的認知詞匯則達到了10,000-12,000。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詞匯掌握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詞匯學習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問題(李福印,2004)。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學習也同樣存在費時費力但效果卻不理想的問題。
在學生需要掌握的英語詞匯中,相當一部分是多義詞。詞匯的多義性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Byrd等(1987)指出,1963年版的《韋氏新大學詞典(第七版)》中有36%的單詞是多義詞,且多數屬于基本詞匯。事實上,往往越常用的詞,其詞義越多,如get,take,head等。
研究發現,中高級外語學習者多使用詞語的基本義,而較少使用詞語的引申義,多義詞的習得對語言學習者,尤其是外語學習者來說,一直是個難題(Tyler,2008)。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需要達到專業四級水平,這時他們對常用詞匯一般都有一定的認知,但往往只知基本義,對于詞匯的擴展、隱喻意義的掌握較為薄弱,影響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
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語言表達的多義性大多是從隱喻的表達式中派生出來的。很多詞匯的衍生意義都是由其基本意義隱喻、引申而產生的,對這些多義詞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詞匯隱喻意義的學習。
二、隱喻意義習得與隱喻能力
隱喻是詞義產生和擴展的主要理據,相當一部分詞匯的擴展義項是通過隱喻機制產生的,即詞匯具有了隱喻意義,因而,對隱喻的認知可以促進對這部分詞匯意義的習得能力。
詞匯的隱喻意義習得需要一定的隱喻能力,袁識鳳等(2012)認為隱喻能力是學習者對隱喻用法的判斷能力、接受能力、解釋能力、欣賞評價能力、產出能力以及加工能力。也就是說,隱喻能力是學習者是否能判斷出并恰當地解釋和欣賞詞匯所包含的隱喻意義的能力,以及對詞匯加工運用出隱喻意義的能力。國外對隱喻能力的實證研究主要以Littlemore為代表,他們圍繞隱喻能力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隱喻能力與認知風格、智力等個體差異變量關系的研究,隱喻能力與詞匯習得的隱喻化拓展策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一語和二語隱喻能力遷移及隱喻能力和語言水平關系的研究,等(轉引自:陳朗,2013)。國內也有些學者進行了隱喻能力的研究,如姜孟(2006)對我國英語專業學習者的隱喻能力發展情況及其隱喻能力與英語水平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得出中國學生隱喻能力較低的結論。蘇遠連(2012)論述了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習者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名詞隱喻能力的發展問題。龔玉苗(2006)認為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培養隱喻意識有利于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陳海燕、汪立榮(2013)通過教學實驗證明隱喻意識培養對EFL詞匯教學有促進作用。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隱喻能力對二語詞匯習得具有一定影響,但就具體如何培養隱喻能力、提高學生對詞匯隱喻意義習得的效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隱喻能力的培養
英語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課程一般涵蓋了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他們用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英語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多的鍛煉,因而培養隱喻能力有較好的條件和基礎。具體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進行認知隱喻概念的介紹,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
教師可以選取幾個生活中常用詞作為語料,介紹它們通過隱喻機制由原始意義向引申意義擴展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詞語各個義項之間的聯系。通過例子的講解,簡要介紹隱喻的概念、運行機制等相關知識,讓學生認識到隱喻普遍存在于語言、思維和生活中,以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例如,名詞head在詞典中有以下幾個義項(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1)toppar to fbody; 2)your mind and thoughts; 3) leader of group;4)top/front part of sth.; 5) white bubbles on beer;6) where river begins;7) top of drum;8) for counting animals; 9) centre of spot on skin;10)side of a coin.
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發現,head的第一個意思“頭部”是基本義,后面9個義項都和第一個義項有功能、位置等某方面的像似或關聯性,由”頭部”這一原始意義通過隱喻、轉喻等機制擴展引申而來。讓學生在了解隱喻概念的同時,幫助他們認識到詞語不同義項之間的聯系,以促使他們在詞匯習得時利用認知規律進行聯想記憶。
(二)系統介紹隱喻的特點
通過介紹lakoff和Johnson 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讓學生對隱喻的類型、特點和功能有較為系統的認識,了解本體、喻體和結構隱喻、方位隱喻等概念,讓學生學習識別隱喻性表達背后的隱喻主題,認識到隱喻性表達的非任意性。
(三)訓練學生把隱喻知識運用到實踐,練習識別隱喻表達,同時了解、注意隱喻使用的跨文化差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多義詞具有隱喻意義的義項進行分析,利用一些閱讀材料和句子,訓練學生根據語境和隱喻機制大膽推測一些詞匯的擴展義,培養學生的本喻體辨別能力和詞義擴展的理據性分析能力,以增強學生的隱喻意識和隱喻能力。
四、實驗研究
(一)實驗目的和對象
就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隱喻意義習得效果這一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為期十周的教學實驗研究,實驗對象是筆者所任教的英語專業14級的兩個自然班,人數分別為32人和33人。筆者授課課程為基礎英語,較多地涉及語言詞匯知識,便于教學實驗的開展。
(二)實驗過程和結果
首先筆者將上述兩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課堂教學實驗前先對學生的隱喻能力情況進行前測,了解他們對詞匯隱喻意義的判斷解釋能力,測試成績數據表明兩個班的隱喻認知水平和詞匯水平相當。隨后,在控制班按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在詞匯教學時講解所學詞語的含義以及常見義項,同時介紹詞語搭配、同義詞辨析、同根詞等。對實驗班則按設計的隱喻能力培養步驟輸入認知隱喻的知識,鼓勵學生利用隱喻知識進行實踐,推測詞匯在語境中的確切含義,同時練習探尋不同義項之間的關聯,或者大膽推測還可以有哪些隱喻意義。
在十周的教學實驗結束后,筆者兩個班的對學生的詞匯隱喻意義判斷情況進行了后測,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的隱喻能力平均成績(32.4518)遠高于控制班(17.3324),t值相對應的概率值p為.000,小于0.05, 說明經過教學實驗,實驗班和控制班的測試成績差異顯著,體現了他們的詞匯隱喻意義辨別能力出現了較大差距。由此可見,英語專業學生通過隱喻知識的學習和隱喻能力的訓練,能夠較好地提高詞匯隱喻意義習得效果。
五、結語
英語專業學生在掌握了基本語法詞匯知識、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詞匯量的擴大和對常用詞匯的熟練運用往往是英語水平的繼續提高的關鍵和瓶頸,針對這一情況,本文探索了培養隱喻能力以提高詞匯習得、尤其是詞匯隱喻意義習得的方法,并進行了教學實踐,結果表明本培養隱喻能力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詞匯習得效果。
參考文獻:
[1]Byrd.R.J.,Calzolari,N.,Chodorov,M.S.,Klavans,J.L.,Neff,M.S.Rizk,O.().Toolsand methods for computational lexicology. Comupational Linguistics, 1987, 13 (3): 219-40.
[2] Lakoff, 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12.
[4] Tyler A.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In Robinson,P.Ellis,N.C.(Eds.).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456-88).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2008.
[5]陳海燕,汪立榮.隱喻意識培養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5):57-62.
[6]陳朗.近十年國外隱喻能力實證研究主體脈絡梳辨[J].外語界,2013(3):57-66.
[7]龔玉苗.隱喻意識與外語詞匯教學[J].外語界,2006(1): 40-45.
[8]姜孟.英語專業學習者隱喻能力發展實證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6(4):27-34.
[9]李福印.應用認知語言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78-79.
[10]蘇遠連.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在教學條件下隱喻能力的發展——隱喻生涯假說闡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07-219.
[11]袁鳳識,許保芳,王立非.再論隱喻能力的定義[J].外語教學,201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