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文學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兒童文學翻譯缺乏充分的理論指導,其翻譯質量不容樂觀。目的論是功能主義學派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注重功能主義和社會文化因素,將翻譯視為人類有目的的行動。本文嘗試從目的論角度對《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三個譯本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目的論;兒童文學;對比研究
本文嘗試從目的論的角度對《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兩個譯本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這兩個中譯本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完全是由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的,在一定的翻譯目的指導下,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翻譯的作品才會是成功的譯品。
一、翻譯目的論
功能目的論,又稱功能翻譯理論,是指“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是一種翻譯評價的新模式。目的論最早在1971 年由德國學者萊斯(K. Reiss)提出,此后又有多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目的論在翻譯中的指導作用進行了拓展。功能目的論的優越之處就在于無論原文語篇和譯文語篇在不同的語境下功能是否一致,在翻譯的過程中都可根據譯文的語境因素及預期要達到的目的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1]。
二、兒童文學特點分析
(一)故事性
兒童文學的讀者多為年齡段較低的兒童,他們對于事物的喜好多停留于感性認識上,故兒童文學應以故事閱讀為主,突出人物形象,結構單純,故事情節生動、緊湊。
(二)教育性
兒童時期是人生初步成長階段,是對品格、性情培養的關鍵時期。作家將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經過精巧的藝術構思,用生動的語言創造出來的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讓小讀者從中得到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趣味性
兒童喜歡環環相扣充滿趣味的故事,厭煩乏味枯燥的說教,故兒童文學作者應在輕松愉快的故事情節中潛移默化地為兒童講述道理,使之獲得有益的啟示。
三、《湯姆·索亞歷險記》譯本對比和分析
(一)翻譯中的長句化短句
例:His mother had whipped him for drinking some cream which he had never tasted and knew nothing about; …, there was nothing for him to do but to succumb[2].
譯文一:起因是他母親因他喝了一種以前從未嘗過的奶油就用鞭子抽他。她顯然是討厭他了,想讓他走。既然她有這種想法,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屈從。(范純海、夏旻譯)
譯文二:他的媽媽怪他吃了奶油,還揍了他一頓,其實他根本沒有吃,對奶油的事兒一無所知;她分明是在討厭他,希望他走得遠遠的。既然她有那個念頭,他也沒有辦法,只有認了。(嚴維明譯)
在譯文二中,原文一個帶有定語從句的長句被拆成了四個小句,符合漢語意合特點,而且這種翻譯層次分明,表達簡練。可以幫助兒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達到為他們服務的目的。而譯文一中采用的是保留原句型的譯法,效果顯然欠缺些。
(二)翻譯過程中要譯出“童味”
例:“…if I git to be a regular ripper of a robber, and everybody talking about it, I reckon she'll be proud she snaked me in out of the wet[3].”
譯文一:“……等到將來我成為一個響當當、頂呱呱的強盜,等到大家都在議論我的時候,我猜她準會因為當年把我從泥潭里救出來而感到自豪的。”(朱建迅、鄭康譯)
譯文二:“……我要是哪天真當上了一個頂呱呱的強盜,而且人家都那么說著,那么我想,她也就沒有白收留我這個野孩子,她也會覺得臉上挺有光的。”(嚴維明譯)
譯文二為了體現句子之間的邏輯,增加了“而且”、“那么”等虛詞,使整個段落渾然一體,而且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但譯文一的優點在于“響當當、頂呱呱”這個修飾詞的使用使整個句子充滿童趣,體現了哈克神奇十足的心理,也給小讀者帶來無限遐想。
(三)翻譯中的文化層面對兒童的接受水平對比
例:“…for knowledge is worth more than anything there is in the world.”
這是《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在主日學校背誦了兩千節《圣經》后,華爾特先生對他所作出的評價和提出的期望。下面是兩個不同的譯文:
譯文一:“……古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呀。”(張友松譯)
譯文二:“……因為知識比世上任何東西都更有價
值[3]。”(成時譯)
譯文一目的是為政治和革命服務,它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用一句中國古代諺語恰到好處地翻譯出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符合成年人的欣賞水平。譯文二采用直譯的策略,簡潔明了地把意思表達出來,易于兒童接受。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的論也為兒童文學翻譯實踐中翻澤策略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譯者可以根據譯文的預期功能或目的調整翻譯策略。要實現兒童文學翻譯的目的,充分考慮到兒童讀者的特殊性,按照他們的需求與認知能力,決定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或方法。
參考文獻:
[1]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
[2]蔣風.兒童文學概論[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8.
[3]成時.湯姆·索亞歷險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