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寡居女性作為宋代女性群體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她們的日常生活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本文將從宋代女性的寡居類型和寡居行為兩方面探討她們的生活面貌,試圖使宋代寡居女性群體的形象更加豐滿。
關鍵詞:宋代;民婦;寡居
前輩學者研究宋代的婦女生活,都會特別注意到守節與再嫁的問題,并以之作為比較婦女地位高或低的指標。寡居女性雖然喪夫,但仍然是有著自己的角色地位,她所享有的權利,事實上不會因為守寡發生什么實質性的改變。即便如此,對守寡的女性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一是可以從中看出當時人們對待寡居的觀念態度;再者可以判斷出來選擇寡居的婦女,她們做出這樣的行為選擇是否是出于自愿。換言之,就是她們在這件事情上是否行使了自主權利。
一、寡居類型的多樣性
(一)丈夫死亡 妻子寡居
在《宋元方志叢刊》中有這樣的記載:
吳孫奇妻范姬年十八配奇,一年而奇亡。父母以姬少寡無子,迎還其家。姬不肯歸,迎者迫之。姬操刀割耳及鼻曰:“父母迎我者,不過以我年少色美,今已殘矣,行將焉如!”于是迎者空反。
這樣的史料透露出了宋代寡居女性生活面貌的一種情形,那就是自己的丈夫因某種原因死亡,作為妻子沒有再嫁,選擇寡居。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寡居不等同于“獨居”,即并不一定非得是要一個人居住生活。
(二)丈夫失蹤 妻子寡居
上述的宋代平民階層女性寡居的情形是最常見的一種,但除此之外,宋代民婦寡居還有一些不一樣的情形:
劉氏,海州朐山人,適同里陳公緒。紹興末,金人犯山東,郡縣震響,公緒倡義來歸,偶劉歸寧,倉卒不得與偕,惟挈其子庚以行,宋授以八品官,后累功至正使。劉留北方,音問不通。或語之曰:“人言‘貴易交,富易妻’。今陳已貴,必他娶矣,盍改適?”曰:“吾知守吾志而已,皇恤乎他?”公緒亦不他娶。子庚浸長,輒思念涕泣,傾家貲,結任俠,奔走淮甸,險阻備嘗。如是者十馀年,遂得迎母以歸。劉在北二十五年,嘗緯蕭以自給。
與此相同的還有宋人王明清所撰《摭青雜說》中的一例:呂中翊的女兒在兵亂中與父親走失,而后被范希周所救,兩人便結為夫妻。之后發生戰亂,兩人分離并相約,倘若能夠活下來彼此便不再婚嫁。后來父親令她改嫁,但她不肯,最終夫妻得以團聚。
以上與之前所述最根本的差異是自己的丈夫并未死亡,而是在相當長的的一段時間內“失蹤了”。以這兩則史料為例,這些女性在一段單位時間內仍然是過著“沒有丈夫的生活”,這種情況伴隨的一般都是身邊有人勸該女性改嫁,但她始終不會再嫁。
(三)守望門寡
在寡居女性群體當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二人或已訂婚,但并未正式結為夫妻,臨近婚期時丈夫發生意外,即“守望門寡”。見《夢梁錄》卷17記載:
凌大淵妻劉氏,及笄許嫁,請期將至,而凌生告卒,劉氏聞之,告于父母曰:“兒聞女子以一志為良,死生不易其節,兒已許凌,今既已喪,則吾夫也,兒當易服奔喪,誓終柏舟,不更二也。”父母以“女未嘗踐其庭,何遂若此?”女答以“身許人而背之乎?有死而已,決無易其志!”父母懼其言而從所請。
這則史料則向我們清楚地展現了宋代平民階層寡居女性的另一種風貌,她們也是宋代平民階層多種類型守寡女性中的一種。
(四)有子而寡 守寡教子
筆者以史料為據,分別論述了三種類型的寡居女性。筆者以為,這三種類型的區分依據是她們丈夫的生存狀況。在仔細分析上述三種類型的寡居女性后,我們還可以發現,她們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無子而寡。倘若以此為區分依據繼續劃分的話,還可以分出一種類型的民婦,那就是守寡教子。可見于《宋史·楊文仲傳》:
文仲字時發,眉州彭山人。七歲而孤。母胡,年二十有八,守節自誓,教養諸子,文仲既冠,以春秋貢,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經收效矣!”
這是守寡且教子有成。又有《宋史·列女傳》:
謝泌妻侯氏,南豐人。始笄,家貧,事姑孝謹。盜起,焚里舍殺人,遠近逃避。姑疾篤不能去,侯號泣姑側。盜逼之,侯曰:“寧死不從。”盜刃之,仆溝中。賊退,漸蘇,見一篋在側,發之皆金珠,族婦以為己物,侯悉歸之,婦分其一以謝,侯辭曰:“非我有,不愿也。”后夫與姑俱亡,子幼,父母欲更嫁之,侯曰:“兒以賤婦人,得歸隱居賢者之門已幸矣,忍去而使謝氏無后乎?寧貧以養其子,雖餓死亦命也。”
侯氏則是條件艱苦,家貧子幼。自己孤身一人撫養孩子,雖然父母有勸過其改嫁,但是侯氏選擇寡居撫子。
總而言之,宋代平民階層女性寡居的類型可以按照自己丈夫的生存狀況(丈夫是否死亡),自己的婚姻過程(已成婚還是守望門寡)以及自己子嗣的情況(是否有子嗣)加以區別。筆者認為,雖然都為寡居婦女,但事實上她們的生活面貌是不盡相同的,她們的生活或因自己的年齡,或因自己的子嗣而發生變化。
二、寡居后行為選擇的多樣性
(一)歸寧
史料中記載女性寡居后回娘家生活的事例雖然不多,但也有跡可尋:
陳德應橐侍郎之女,為會稽石氏婦。生一男而石生病,將終,執妻手與訣。曰:“我與若相歡,非尋常夫婦比。汝善視吾子,必不嫁以報我。”陳氏遲疑未應。石怒曰:“好事新夫,無思故主。”遂卒。陳氏哭泣悲哀,思慕瘠甚。未幾,其父帥廣東,挈以俱往。
又見《夷堅志三補》中的《夢亡夫置宅》:
又夢父母偕來,告曰:“大姐孀居,未久有丈夫,不教他看汝兄弟眉面,今但取來身畔住。”
另外,《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也有女性守寡后回娘家生活的事例:
庚午,戶部使、右諫議大夫王子輿奏事長春殿,疾暴作,仆地,命中使掖之,至第而卒。上甚悼焉,賻贈加等,以其子道宗方幼,詔三司判官朱臺符檢校其家。子輿止一子,而三女皆未笄。道宗尋卒,家屬寓居楚州,子輿妻劉還父母家,子輿猶旅殯京畿。
又見:
(趙)安仁質直純愨,無所矯飾,寬恕謙退,與物無競,雖家人仆使,未嘗見其喜慍。女弟適董氏,早寡,取歸給養。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宋代確實存在女性寡居后歸寧的現象。前兩則史料來源是《夷堅志》,雖有虛構成分,但更多情況下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在第三則史料中甚至可以看到,在王子輿“尤旅殯京畿”之時,妻子劉氏依然回到了父母家。《宋史》中則發現把寡居女性接回娘家居住似乎不少見,而且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被輿論所認可的行為。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女子寡居后歸寧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二)留在夫家的寡居女性
至于留在夫家的寡居女性,則是更常見的了。她們選擇寡居的原因也相對好理解一些,要么侍奉舅姑,要么撫養子嗣。比如太原人李氏,她之所以留在夫家,是因為“以有信義也”。很多寡居民婦之所以在丈夫死后留在夫家,尤其對于新婚不久夫妻間的感情基礎可能尚未建立完整便守寡的女性而言,倘若硬說留在夫家是感情使然未免有些牽強,所以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義”。這里需要提及的是,留在夫家的這部分女性多是自己支撐這個家庭,自力更生,侍奉舅姑。
但是還有一些留在夫家的寡居女性在尚未與夫家產生根深蒂固的聯系前,一般會依賴于丈夫的兄弟生活,體恤孤兒寡母的丈夫的兄弟們也會依照實際情況在生活上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幫助:
(王)旦性沖澹寡欲,奉身之薄。……至其沒也,子素尤未官。婚姻不求門閥。事寡嫂有禮,于弟旭友愛尤篤。
又見:
宗諤風流儒雅,有醞藉,內行淳至,事繼母以孝聞。二兄早卒,奉嫂字孤,閨門之內,兒無常父,賞延所及,必先群從,及歿而己子有未仕者。
宗諤的兄弟早卒,他的妻子也是受著宗諤的奉養。此外,在《宋史》當中也有相關的事例:
(杜)纮事兄純禮甚備。在鄆州聞訃,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臨,死不瞑矣。”適詣闕,迎其柩于都門,哀動行路。悉以奉錢給寡嫂,推其子恩,官其子若孫一人。
在這則史料里我們可以看到,杜纮的寡嫂不僅受到杜纮的侍奉,就連她自己的孩子也被很好地安置了。
對于這些留在夫家的寡居女性,尤其是對年輕新婚初寡的女性來說,想要自力更生來侍奉舅姑實在是有一定的難度。雖然不能排除獨自侍奉舅姑這種情況,但我們更容易理解和其丈夫宗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況。所以很多情況下她們都會依賴著自己丈夫的兄弟來生活,這理應成為宋代女性寡居后行為選擇的一個方面。
(三)獨居
還有一部分女性寡居后,她們不會選擇與自己的親人(無論是自己的父母亦或是丈夫的親戚)一起生活,而會選擇獨自生活: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弼能為詩,好士樂施,所得俸祿,悉以與人,家至貧不恤也。既死,妻在鄉里,僦屋以居。
史料中反映出來的信息就是陶弼的妻子在寡居后沒有侍奉舅姑或是歸寧,而是“在鄉里,僦屋以居”。
宋代女性寡居后的生活面貌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多樣性取決于很多因素,但大部分可以根據她們的子嗣情況,寡居時的年齡以及雙方家庭情況予以劃分。因而在分析宋代女性寡居相關問題時,一定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這樣才會使得論述豐滿,結論可信。
注釋:
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897頁。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483頁。
(宋)王明清:《摭青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頁。
(宋)吳自牧:《夢梁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6頁。
(元)脫脫:《宋史》,第12684頁。
(元)脫脫:《宋史》,第13488頁。
(宋)洪邁:《夷堅志·甲志》卷3,第21頁。
(宋)洪邁:《夷堅志·三補》,第1808頁。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114頁。
(元)脫脫:《宋史》,第9659頁。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5882至第5883頁。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第2080頁。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第1827頁。
(元)脫脫:《宋史》,第10634頁。
(元)脫脫:《宋史》,第10736頁。
參考文獻:
[1](宋)吳自牧.夢梁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宋)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宋)王明清.摭青雜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宋)范成大.吳郡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M].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9][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