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縣摩崖造像是四川石窟藝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全縣共有34處。據《資中縣續修資州志》(以下簡稱《縣志》)記載和實地調查:它最早開鑿于唐天寶十年(公元741)而大量開鑿則是在會昌以后,自大中咸通以至五代、北宋、延續達一、二百年。造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特色顯著。尤其是它緊接在唐武宗滅佛之后,在這特定的時間環境里,它彌補了晚唐至五代一段時間四川石窟藝術的空白,在研究我國宗教和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和風俗等的寶貴資料。因此,要研究我國,特別是四川佛教和石窟藝術的發展,資中摩巖造像是不可忽視的。
造像題材、樣式、特色
一、觀音像
這是資中最多的一種造像。在密宗的六觀音造像中,資中有四種:(1)圣觀音;(2)大悲觀音;(3)十一面觀音;(4)馬頭觀音。大多鐫造于晚唐,有唐咸通元年、十一年、十四年、乾符二年以至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等造像題記。
圣觀音,北巖60號龕最具特色。全龕僅一身。觀音頭戴珠冠,身著天衣,胸腹兩腿密布瓔珞,赤足立于蓮臺之上。左手握蓮苞負于肩頭,右手下垂執帶,兩臂繞有彩帶長垂于地。項后有雞心形火焰頭光。臉相豐腴,體態盈盈,給人以柔和慈愛的感覺,人們稱之為“媚態觀音。
大悲觀音(即千手千眼觀音),北巖113號龕和西巖45號龕各具特色。北巖113號龕大悲觀音高3米,頭戴珠冠 ,身穿天衣,赤足端坐于束腰方蓮座上,臉相慈 和莊嚴,造型古樸典雅。左右各有二十臂,頂上兩手合奉一佛擎于龕頂,胸前兩手合什禮 ,其余各執法器分環兩側;龕壁還陰刻許多手眼以示千手千眼。全龕除觀音像外,左右兩壁浮雕觀音的部份天龍八部諸神,達90身,下鐫明王,力士,上鐫風神,雷神,雕象神態逼肖,栩栩如生,是北巖造像的精華。時代應在唐大中八年之前,屬晚唐作品。西巖45號大悲觀音像,為五代所造,半圓雕,高達6米以上,赤足坐于束腰蓮座上。它和北巖113號龕不同的是,前者四十手平伸環列上身兩側,此龕是四十手曲肘緊靠胸前左右,手中法器:日、月、珠、環、瓶、鏡、印、玉件件醒目,刀法簡易明快,線紋古樸有致,引人注目。
十一面觀音,在月仙洞10號龕。方形,淺浮雕。觀音頭上長出十個小頭,成十一個臉面。身后四十手各執法器曲肘分列兩側。項有背光,光圈四周有聯珠紋式。據此似為唐代早期作品。龕壁兩側還有許多浮雕小像,惜已風化難認。
二、毗沙門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也叫北方天王,據《縣志》載:資中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就鐫造有毗沙門天王像。剌史羊士諤并為之作贊,稱頌它能除暴驅惡,保境安民。因此,在人們心目中,也把它視為能夠祈求幸福和平安的神靈,造像奉祀。北巖49號龕有一題記:“敬造北方天王堂囗囗囗當州都虞侯馮元囗囗囗合家大小平安,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四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所以,資中石窟中,天王造像僅次于觀音,單北巖就有20龕之多。有的一龕一像,有的一龕數像。天王有坐有立,有的手托寶塔,有的怒目攢拳。其中尤以64號龕和88號二龕最為生動。64號龕天王頭戴平頂方冠,身穿七寶金剛甲,肩后有兩牛角形火焰,頭上有七寶蓋護頂;腰佩短劍,右手平伸,左手上舉托一橢園形寶球,面部肌肉凸起,兩眼瞪視;雙足蹬靴,足下有二夜叉舉手作用力捧靴狀;胯下兩足之間還有一戴花冠人頭,名曰地天。兩腰部有飄帶彎曲下垂,形象魁梧勇猛,不怒而威,給人以懾伏力強的藝術感受。88號龕與64號龕不同的是,天王頭戴園形寶冠,身穿七寶獅首魚鱗甲,龕中除天王外,還有二個脅侍,右是一武將,身穿魚鱗鎧甲,右手平伸握一短戟,左手曲肘胸前,左為一文士,寬衣大袖,雙手捧一玉盤托著一顆寶珠。《中國名勝辭典》稱它和113號大悲觀音龕同為北巖最佳的象龕。
三、大佛像
在資中的東、西、北巖和月仙洞、大佛溝都有。一般高約6米左右,大多系宋代作品,僅月仙洞30號龕則系唐代所鐫。此龕立佛高達6.8米,頭、兩手和右腳均有殘損,但從其上身服飾看,佛頭挽螺髻,身著褒衣博帶如意袈裟,赤足立于蓮臺上,其刻技刀法粗獷,線條古樸簡單。其旁有造像題記,大多風化剝蝕,僅存十余字可辨:“……真顏放玉毫之五彩……廢壞已來四十余年……一龕大像”等字樣。從資中各地看,會昌毀佛是起了破壞作用的,如“廢壞”兩字即指會昌毀佛,那此像當鐫在會昌之后四十余年,即唐僖宗光啟、文德或昭宗龍紀大順年間。
在資中東巖,有一龕“釋迦拈花說法圖”。龕右釋迦高5.75米,頭挽螺髻,雙耳垂肩,身披僧伽梨,赤足立于雙蓮臺上,身后有雙重背光,項光作火焰狀,左手曲肘平置胸前,右手拈花上舉,神態瀟灑,臉帶微笑,頭略向前傾俯視著站在左下壁的弟子迦葉,似有所問。迦葉高2.16米,著靴,雙手合十,頭微微仰起,注視世尊,含笑作心領神會狀,兩像互相配合,上下呼應,充滿了人情趣味。據佛教典籍說:佛在靈鷲山說法,手拈香花以示十大弟子和眾比丘,都不解其意,獨迦葉含笑點頭,佛告訴弟子和比丘們,佛法已傳 給迦葉。此后,這也就成了中國佛教禪宗南宋“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依據。龕內現存有題記五則,大多是宋人游記。獨有一則大部風化,留有“岳陽囗囗文囗囗男仲寧仲淵……”數字,據此,是為北宋普州(今安岳縣)工匠世家文氏父子所鐫。從造像風格看,鐫造者大膽打破了“佛目不斜視”的佛教嚴格定制,注入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工匠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結合我國傳統的民族雕塑風格,在佛教石窟造像中所創作的藝術珍品。
四、維摩詰經變
簡稱維摩變,北巖和月仙洞都有,特別是北巖23號龕保存十分完整,龕右維摩頭戴居士巾,手扶小兒結跏跌坐于屋中寶床上,屋頂翼角尤如牛角高翹呈鴟尾形,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結構。
維摩臉向左側,面對坐在屋外的文殊,文殊頭挽佛髻,腳踩蓮花,后有雙重背光,臉對維摩,似在辨論。文殊身后兩旁站滿前來聽法的弟子和國王、貴族等,大多雙手合十,雙目下垂,在虔誠聆聽、隨著雙方辨論的進行,在維摩左側和屋頂上出現了云彩,云彩中有天女作散花狀。在維摩和文殊之間,有一段廊道,中間站著“舍利弗”作抖花狀。據佛經云:‘維摩室中天女散花,花落舍利弗身上,舍利弗不能去,以示舍利弗雖為釋迦十大養子之一,但其法遠不如維摩。龕楣左右兩柱前各站著一護法神,均手執寶劍,但形象左為漢人,右為胡人,另在踏步兩側臺階上前,左右各有十個侍者,中間也有胡人形象,他們與國王、貴族等一樣,似在專心聽講。龕高1.62米,寬2.13米,造像多達60身,輪廓清晰,主從分明,形象生動逼真,富有藝術特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資中的摩巖造像大多鐫造于晚唐至五代一段時期,尤其可貴的是,它緊接在會昌滅佛之后就進行了大量開鑿,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昌滅佛的范圍、作用和影響,對研究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其次,從造像風格來說,資中的摩巖造像已經可以清楚說明,在唐代,我國佛教已經擺脫了古印度外來藝術的影響,更多地中國化了。這對以后石窟寺藝術的發展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四川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資州直隸州志》.
[2]四川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民國續修資州志》.
[3]《資中縣志》.1985.
[4]資中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1986.
[5]《四川文物地圖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