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獨秀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總司令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介文人,目前對于他的研究呈現出多角度、多學科的特點,成果頗豐。本文將從陳獨秀研究的總體狀況以及陳獨秀文學觀念研究兩個方面進行梳理,以期為后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陳獨秀;整體研究;文學觀念研究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1879年10月9日生于懷寧縣城北門后營一個小戶人家,1896年18歲時考中秀才,1914年7月去日本協助章士釗編輯《甲寅雜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7年2月1日發表《文學革命論》,1921年7月23日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1942年5月27日在四川江津病逝。
縱觀陳獨秀的一生,可以稱他是一位很“復雜”的人物,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總司令;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和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學術領域的逐漸開放與俄羅斯公布了前蘇聯共產黨歷史檔案,中央文獻研究室公開出版了多卷本《共產國際和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為人們了解陳獨秀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隨之對陳獨秀的思想及活動研究在近10年也達到了一個新高潮,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關于陳獨秀的研究工作更加活躍,思路更加創新,其中以2002年5月和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的陳獨秀研究學術討論會為契機,從以前對陳獨秀的不公為主題的研究,轉向了在20世紀中國文化大背景下著重研究陳獨秀的學術、思想與文化。
一、陳獨秀研究的整體狀況
五十年代,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的林茂生教授,開有一門“陳獨秀批判”的課,較早地進行對陳獨秀的研究。成果突出的是沈寂,發表有兩篇論文,一篇為《蕪湖地區的辛亥革命》,于1959年由《安徽史學通訊》出版,其中述及清末陳獨秀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另一篇《辛亥革命時期的岳王會》,于1979年發表于《歷史研究》。訪談類的研究成果有兩篇,一篇是《再訪陳松年》,發表于《安徽革命史研究資料》(第1輯,1980年7月);另外一篇訪談是中國科技大學劉祿開、李永堂記錄整理的《回憶父親陳獨秀》,發表于《黨史資料》(1980年1期)。
黨的三中全會以后,可以說是陳獨秀研究的春天。這一歷史時期內相繼出版了許多文獻著述:《后期的陳獨秀及其文章選編》(張永通、劉傳學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版)、《陳獨秀評論選(上、下)》(王樹棣等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陳獨秀文章選編(上、中、下)》(三聯書店1984年版)、《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陳獨秀年譜》(唐寶林、林茂生編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與此同時,學術界還出版了一系列研究陳獨秀的學術著作,如《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研究》(曾樂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陳獨秀思想研究》(魏如信,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陳獨秀傳(上、下)》《任建樹、唐寶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同時還有大量學術論文,都對陳獨秀的思想進行了全方位、多領域的研究。
90年代以后,學術界以實事求是的原則為前提,對陳獨秀在歷史上的功與過進行了評判,出版了一批研究陳獨秀的著作,主要有《陳獨秀選集》(胡明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從領袖到平民——陳獨秀沉浮錄》(朱洪,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版)、《陳獨秀詩選》(任建樹等編,時代文藝出版社1955年版)、《陳獨秀與中國名人》(朱洪,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等書。
進入21世紀以來,學術界對陳獨秀的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發展。主要著作有《晚年陳獨秀與蘇聯經驗》(阿明布和,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正誤交織的陳獨秀——思想的詮釋與文化的批判》(胡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陳獨秀與近代中國》(董根明,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
研究論文方面也碩果頗豐。在陳獨秀青年思想的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楊樂平的《陳獨秀青年思想研究》、朱新華的《陳獨秀青年思想的四個緯度》 、盧國琪的《論陳獨秀的青年教育思想》 等;在對陳獨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方面,有胡明的《陳獨秀“托派”問題始末》 、朱洪的《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共識與分歧》 、林家虎的《晚年陳獨秀的民主思想形成過程探析》 等;在對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研究方面,有張家康的《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陳獨秀》 、莊森的《陳獨秀和<青年雜志>》 、桂展鵬的《論“五四”時期陳獨秀構建的新道德》 、趙圖雅和斯欽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反封建”思想評析》 等;在對陳獨秀建黨思想研究及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陳獨秀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李穎的《共產國際、陳獨秀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劉超的《“陳獨秀與中國共產黨創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錢凡的《陳獨秀對“黨內合作”的態度變化論析》 等;還有一些研究涉及到陳獨秀的現代化思想,如:周麗亞的《陳獨秀現代化思想研究》 、高蕾的《陳獨秀的現代化思想研究》、吳云翔的《從啟蒙到革命:陳獨秀的現代化思想及其演變》 等。
二、關于陳獨秀文學觀念的研究
關于陳獨秀文學觀念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張志忠的《略論陳獨秀的文藝觀——以<安徽俗話報>與<新青年>時期為節點》 ,認為《安徽俗話報》強調實用主義,而《新青年》反對“文以載道”和“言之有物”,強調文學的本體論,倡導寫實主義;隋曉瑩的《略論陳獨秀的文學觀——兼與胡適文學觀的比較》 ,將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與胡適的文學改良相比較,最后認為陳獨秀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其時代大背景下的自身局限性也是我們也該重視的;喬國強和姜玉琴的《法國啟蒙思想和陳獨秀的文學觀》 通過對陳獨秀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出發,分析陳獨秀文學觀產生的原因及過程;凌端明的《陳獨秀文學觀之啟蒙現代性追求》 主要從思想來源、啟蒙范式及文學樣式的選擇這三個方而來探討陳獨秀文學觀之啟蒙現代性的追求;楊小清和伍世昭的《陳獨秀五四時期文學觀念的正、反、合》 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對認識和理解陳獨秀乃至整個“五四”新文學理論建設中的“二律背反”現象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此外,在一些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陳獨秀的文學觀念:余虹的《五四新文學理論的雙重現代性追求》 以陳獨秀、胡適、周作人為個案,分析五四新文學理論內在的政治現代性追求和藝術現代性追求,揭示由這兩種追求所導致的新文學工具論和新文學自主論的話語內涵及其相互沖突,說明五四新文學理論的內在悖論。
綜合上述,在陳獨秀的整體研究方面成果頗豐,呈現出多角度、多學科的特點。在陳獨秀文學觀念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挖掘,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為后人理解陳獨秀本人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關于陳獨秀文學觀念的研究仍是一個有待深入的領域。
參考文獻:
[1]楊樂平.陳獨秀青年思想研究[J].理論學刊,2004(2).
[2]朱新華.陳獨秀青年思想的四個緯度[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
[3]盧國琪.論陳獨秀的青年教育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6).
[4]胡明.陳獨秀“托派”問題始未[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5]朱洪.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共識與分歧[J].學術界,2007(2).
[6]林家虎.晚年陳獨秀的民主思想形成過程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7]張家康.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陳獨秀[J].文史精華,1999(4).
[8]莊森.陳獨秀和<青年雜志>[J].文藝理論研究,2004(6).
[9]唐寶林.陳獨秀與五四運動[J].教學與研究,1999(8).
[10]趙圖雅、斯欽合.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反封建”思想評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