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屈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典范,在其作品當中展現出深切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司馬遷著《史記》, 再至王逸治史以降凡兩千余年的漫長歷史長河里,皆為歷代史學、文學大家所公推。唯是皆以古之所言為“憂國”或“興國”,而非為近現代以來的語境的“愛國”或“愛國主義”。因此,本文試就語文課堂中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來作為深入分析,希望對當前語文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楚辭;語文教學
屈原是楚國的楚文化重要的圖騰人物之一;楚文化當中至高無上的的優秀文化遺產即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屈原所代表的楚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與深沉厚重的愛國情懷,是楚人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傳統理念的真實顯現。
一、國富民強政治理想
秦國自商鞅變法圖強,于政治、軍事、經濟層面具有先進性。但毋庸諱言,此變法乃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引致而起的,秦孝公以商鞅實行變法而功成于秦,各國皆須效法于秦方可達成統一。事實上,楚悼王以吳起行之變法,即早于秦,唯以半途而廢,楚國乃屢遭挫折方由強轉弱,屈原力主變革,推行“美政”,主張“法夫前修”,即為承吳起變法而強之法,同樣也在政治上、經濟上體現出進步性。以楚統一六國,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基礎未必會弱于秦國,或許還會教之于秦國稍強一些。姜書閣先生說:“屈原主張由他的祖國楚來擔負起統一的大任,而堅決反對經常與楚為敵并覬覦關東諸國土地財富的‘虎狼之國’暴秦,則不僅是出于其愛祖國和愛祖國的人民的感情,也符合于廣大的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并亦無違于社會發展進程。”
二、對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屈原的愛國與愛民的思想意識及行為方式具有著統一性,此即為其愛國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屈原對于民生最為絮懷,心系民間之疾苦,此種思想意識大量的體現于其作品當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以體認民生之多艱,來對于當時的戰國時代的諸侯爭霸,連年的戰爭使得生產發展遭到破壞,百姓生活民不聊生,處在這樣的時代當中,作為士大夫的屈原,唯是有“但見其苦,而無力可改之”, 而正是因為屈原所具有的這樣的平民情懷,才使得他成為千百年來百姓眼中的代言人。聯系現今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戰國時期的影視劇,對于此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進行深入認知,在哪個動亂的大一統時代開啟之前,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大一統的完成而拋頭顱灑熱血,通過類比教學,讓學生明白了在近現代史上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當中,多少先烈秉持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中和日本侵略者殊死戰斗,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犧牲奮斗的光榮歷史,所以要告知學生們壓迫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怨靈修之浩蕩兮,中不察夫民心”。《哀郢》開篇即言:“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讀來即可感到其真摯動人的情感情躍然紙上,乃全是以“天下之憂而憂”。《抽思》:“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解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讀史可知,當時屈原以忠于王事而為人之所毀謗,故為懷王所疏于朝堂,為襄王所逐之,在是否離開朝堂而去之事上,其內心也有著彷徨與掙扎,去離兩難中之悲傷痛苦,于其作品中體現得酣暢淋漓。
屈原作為一位具有愛國主義的先賢,其所處的時代和我們雖然已經有2000余年的歷史,但是他身上所以表現出得愛國主義精神,直到現今,仍然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我們告知學生效法和學習這樣的愛國主義先賢,傳承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愛國愛民的精神及意志,必須有為國為民而努力奮斗的思想,在實際的工作和學習當中,踐行愛國主義傳統,對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結語
雖然我們現今和屈原所處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了,但是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當前仍然具有著對現實的啟發意義,因為不論時代然后發展變化,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一直都具有著對于每一個時代的現實意義。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歷史先賢的身上,汲取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我們對黨的理論學習,并將其與實際教學作為結合,讓學生對愛國主義歷史傳統具有深切的認知。我們教師應該言傳身教的將愛國主義精神物化為點滴的生活及學習,持續性的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者,即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向元茂.略論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J].文學教育(下),2008,12:44-45.
[2]劉開美.論屈原愛國主義的本質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43-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