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為秦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變法理論存于流傳至今的《商君書》。本文擬以《商君書》中涉及兵法的《戰法》、《立本》、《兵守》、《境內》為中心,兼及相關篇章,以期對商鞅的兵法理論有所認識。
關鍵詞:政勝;戰法;壹賞
《商君書》中論及戰爭及兵法主要集中在《戰法》、《立本》、《兵守》、《境內》四篇文章,此外,在《說民》、《算地》篇中也時而論及兵戰。具體而言,商鞅的兵法理論主要包括“政勝”、“戰法”、“壹賞”。
一、政勝
“政勝”是商鞅兵法的核心。商鞅在《戰法》篇多次提到政治上的勝利與兵戰的關系。先茲錄如下:
凡戰法必本于政,勝則其民不爭,不爭則無以私意,以上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戰。
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
若其政出廟算者,將賢亦勝,將不如亦勝。
政勝持勝術者,必強至王。[1]
這說明政治對于戰法的重要性,政治上持久勝利,其戰必定取得勝利。政治上的勝利是戰爭的根本,因為做到這一點,人民就不互相爭斗,不爭斗就沒有私人意愿,而將實現君王的思想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有了“王者之政”的實施,民眾就不敢私斗,而更加團結,變得“勇于寇戰”了。下文“若兵強敵弱,將賢則勝,將不如則敗”即是強調在敵我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將領水平超過對方的就會取得勝利。因此這里著意強調“政出廟算”對戰爭的重要性。所謂“政出廟算”,表面上指朝廷或者君王對戰爭的謀劃,而實際上指的是立法,即書中的“錯法”。“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行而兵強。此三者,治之本也。”這里就是強調實行法治的效果:君王推行法治,民眾就沒有犯罪的邪惡行為;發動戰爭會造就干練的人才,實行獎賞;軍隊就會變的更加的強大。那么“將賢亦勝,將不如亦勝”也是實行法治的結果。
基于“政勝”對于戰爭的關鍵性作用,作者具體討論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
凡用兵,勝有三等。若兵未起則錯法立,錯法而俗成,(俗成)而用具,此三者行于境內,而后兵可出也。[2]
作者清楚的表明,立法和戰爭之間的密切關系,認為兵戰中戰勝敵人的方法有三:一是“錯法”,錯,通“措”,即實施、推行之意,戰爭之前實行法治,二、以法治形成民眾積極從事戰爭的風氣,三、民眾形成的對外戰爭的風氣,就會積極準備兵戰的器物。由此可見,法律是兵戰的根本,法律的制定實行,才會形成農戰的風氣,風氣的形成才會具備人、財、物等戰爭必備的工具。
二、戰法
有了政勝的保障,出兵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商鞅談到具體的戰法的時候認為:“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指的是四面受敵的國家應重視打防御戰,背靠大海的國家應重視打進攻戰。在《境內》篇,商鞅談到了具體的攻城之法。
一個國家,先守住自家國土,方可養精蓄銳,攻打他國。因此商鞅著重探討軍隊該如何守住城池。就所謂四戰之國而言,先是“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接著“以生人之力與客死力戰”。筆者認為,第一件事該是修筑城墻。因為作者先后提到“守有城之邑”、“守城之道,盛力也”,既然是守城,那強調的多的是“以逸待勞”。因此第一件事是加固城墻,包括加高城墻,開挖護城河等,構筑好戰前工事。一旦敵人來攻,守城之士拼死抵抗,用拼死抵抗的力量同敵人有生力量作戰。即使敵人攻入城內,也是奄奄一息,此時城內軍隊就能以逸待勞,用精力充沛的有生力量同疲憊的敵人作戰,從而一舉殲滅攻入城內的敵人。此三件事,最關鍵的是守城之士,以“死力”而戰。故而作者嘆之:“圍城之患,患無不盡死而邑。”
談到攻戰,商鞅在《境內》篇提到具體的攻城之法。
其攻城圍邑也,國司空訾莫城之廣厚之數,國尉分地,以徒校分積尺而攻之…內通則積薪,積薪則燔柱。陷隧之士,面十八人。[3]
這里詳細寫攻打城池之戰法。由國司空負責測量城池的大小和城墻的厚度,測量到數據以后,根據數據制定詳細的挖掘計劃。國尉負責將需要挖掘的城池分給每個部隊,各派出十八人,組成敢死隊,殊死而戰,打通洞穴。洞穴被打穿之后,立刻在里面塞上雜柴,并且點燃雜柴,燒起木柱,一旦木柱燒毀倒塌,城墻也就隨之而倒,攻城的最佳時機就到來了。
三、壹賞
商鞅認為,賞罰之于民眾,刑多而賞少。如“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去強》)稱王天下的和強大的國家都是刑罰多,而賞賜少,只有弱國才會賞多罰少。這和商鞅的嚴刑峻法、國富民貧的思想是一致的。而王天下之國的“刑九賞一”政策,更要做到賞罰分明,以服民心。對待軍功,不僅賞賜豐厚,同時要做到“壹賞”,即有軍功者才有賞賜,無軍功者不僅不得賞,還要給有軍功者服其役。
關于“壹賞”的內容,《境內》篇說“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能夠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顆,就賜給爵位一級,賞給田地一頃,宅地九畝,同時一律賜庶子一名,可以擔任軍隊官員。這里看起來豐厚的賞賜,并不是“泛賞”,而是對軍隊有功者的賞賜。一旦被罷免了爵位,就享受不到一些待遇了。如“高爵罷,無給有爵人奴仆。”體現軍功之上的思想,鼓勵將士英勇殺敵。
綜上,商鞅從“政勝”、“戰法”、“壹賞”等方面闡述了用兵理論,為后世兵家學者提供了研究的視角,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3]蔣禮鴻.商君書錐指.[M].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