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以南宋書院中的理學精神為論述對象的,首先介紹了前中期南宋書院與理學的結合體系,整理出學術理論形成的歷程;其次分析儒家道德倫理在其中的體現,以及天人合一的書院建設理念;最后整理出南宋書院的藏書情況,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書院建設形勢與傳統文化在其中的表達,為理學精神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南宋書院;理學精神;書院建設
一、南宋前中期書院和理學的結合
理學是十分嚴謹精致的,對儒學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南宋書院在傳輸知識時,廣泛的應用理學理論,對學者講書提供了更有利的環境。在前中期發展階段中,更注重學者本身觀念的闡述,并且已經形成了與理學結合的基本體系,在書院學者之間可以交流對言論的理解,這樣的環境下吸引了大批學者,形成了南宋書院特有的發展形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南宋書院確定了完善的發展體系,不僅僅是學者,對知識愛好的人士也會這樣,接受了解更全面的學術言論,期間發生任何問題都能夠準確地判斷。
前中期的書院發展影響力也是十分大的,在與理學的結合過程中,理學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書院有四家,即處于競爭關系,同時也會互相借鑒交流,發展規模正在逐漸地增大。講堂的人數可達數千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各抒己見,知識點也是在不斷的交流中得到了進步。四家書院的學徒被形容為遍布天下,為理學傳播與發展帶來了有力的條件,著名的文學家朱熹也曾來到這里,感受言論交流的氛圍。朱熹對理學觀點重視程度是十分高的,致力于對理學的傳播。南宋書院對我國的歷史文化形式起到了主導作用,也是理學發展的關鍵基點,前期發展體系的完善對接下來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二、南宋書院所蘊含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是我國的主要傳統文化,其中強調“仁、智”,并在思想發展階段結合當時的書院特征來進行,書院中講解的倫理道德是將儒家理論相互結合的,南宋書院注重學習環境。儒家理論中的“仁”體現在學者的品質上,將學習到的知識與道德思想相融合,體現出所學習內容的全面性。書院發展也對建筑形式有獨特的要求。學者所收的徒弟會與師傅共同學習,其中包括一些做人的道理,朱熹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了解發展形式時也會考慮是否能夠滿足發展需求,將儒學中的思想道德觀點進一步強化,形成更具有可行性的講學理論體系。南宋書院發展中遇到的道德思想理論沖突問題也通過融合得到了進一步解決。“智”與先天理解能力有關,但通過后天的學習也能得到更好地啟發,在儒學中也注重對學徒智商的啟發,對事物具有更客觀的判斷性,在這樣的人才支持下,學術發展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朱熹所建立的書院中,取名為“中和”,從字面上可以了解到這是對儒學的深化,書院的主題也得到了確定,學徒在學習聽講期間,會嚴格按照這一標準來要求自己。注重統一也是南宋書院有了大力發展的主要原因。
“明倫堂”是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書院之一,注重對學徒人性與道德的培養,其中提倡的主張也是儒學中的“仁愛”,學徒在接受教育期間樹立明確的目標,以儒學中的思想要求自己,形成思想與言行的統一。
三、天人合一的書院建筑
南宋書院在建設階段是十分講究與自然融合的,在自然景色優美的環境下鉆研學術與思想道德理論體系,心靈能夠得到凈化,學習的成果也有很大提升。分析建筑位置可以發現,大部分書院都是建立在悠遠寧靜的山腳下,在青山綠樹的環繞之下,學徒遠離了喧囂的鬧市,內心更加寧靜,能夠精心地對學術進行學習。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個人心理也是修煉,遠離喧囂后,對一些事物的理解也更客觀,這也是南宋書院地處偏遠寧靜之處的原因。
書院既不同于作為一種統治象征而盤據城中之學宮,也有別于一般的民間建筑。書院建筑的周圍往往用綠竹、桂樹、松樹、梅樹及蘭花等植物作陪襯,而且還配置了小橋、流水以及臺榭等,整體看上去讓你覺得具有心曠神怡,清新自然之感。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自然。人道與天道的悠然合一,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南宋書院的藏書以及教材
人道與天道的悠然合一,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這與《論語》所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和《學記》所稱“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說法相投相合。正如呂祖謙嘗言:“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間曠以講授。”更是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悠然心態。
書院嚴謹的建筑風格,反映了“禮樂相成”的傳統思想。其總體的布局無不體現著和遵循著封建綱常禮教要求。譬如:湖南岳麓書院的門柱四壁上還嵌刻或者懸掛著“忠孝廉節”、“整體嚴肅”等各種學規,這一切,使書院的師生們置身于一種濃厚的政治倫理綱常和嚴格的“禮”的秩序當中。
五、總結
南宋書院建設以及發展都是基于理學基礎上來進行的,文章中所闡述的觀點是一些客觀性分析,結合理學以及儒家言論中的一些特征來進行,幫助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對南宋書院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儒家的道德理論與理學形成歷史,為后續的學術研究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廖寅.南宋中后期官立書院的興起及其類型、特色與成效[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2]朱漢民,唐云.元初江南宋遺民書院及其文化特色[J].大學教育科學,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