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校具有根據社會發(fā)展對各種專業(yè)、專門人才和實用型職業(yè)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立體型、復合型的“社會職業(yè)人”的特點。高等院校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民辦高等院校亦該有如此擔當不可推卸,而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更是肩負此傳承的使命。結合民辦院校的辦學特色及學生特點,對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根據民辦高校的特色和古代文學的學科特征,提出了引導學生“體悟”,培養(yǎng)學生“破故”意識,激發(fā)學生“為己之學”的興趣,希望以此拓寬民辦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路。
關鍵詞:民辦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民辦高校堅持特色辦學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從專業(yè)設置、課程開發(fā)、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注重與社會相關職業(yè)或職業(yè)群的緊密結合,保持動態(tài)的銜接,圍繞所需的綜合素質來培養(yǎng)人才。但作為民辦高校中語文教育專業(yè)(大專)的學生,大都是90后的學生,也具有他們所特有的特征,文學基礎相對薄弱,思維活躍,有主見等。民辦高校針對培養(yǎng)未來中小學語文老師,肩負對祖國未來的花朵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他們對自己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繼承和自豪感。對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對近年來新課改理念和學科特點的認知,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認為古代文學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探索:
一、傳承優(yōu)秀文化,引導學生“體悟”
作為中文系的學生,尤其作為未來中小學語文教師培養(yǎng)的師范生,要確保他們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同時高校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使命。古代文學涉及面極廣,包括作家作品、文學理論及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而學生之前接觸到的古代文學知識是極少的經典作品賞析,并未構成脈絡。因此,在古代文學課堂上,高校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我國文學精粹,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文學發(fā)展軌跡——文學孕育、發(fā)展、鼎盛、衍變、式微,及文體間的相互侵淫。加深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學的認知與自豪感。
此外,根據大專學生的自身特點,文學基礎相對薄弱。在古代文學課堂對經典作品進行解讀時,應遵循啟發(fā)性原則,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到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家生平經歷,創(chuàng)作背景及時代背景,促使他們漸具“知人論世”的意識。不要用今人的想當然而去臆測古人,更不要用今人的價值觀去評判古人。要做到盡可能的還原當時價值觀,站在古人立場、思維和角度去感知古人的體悟。例如:《紅樓夢》中林黛玉,大多數人印象中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孤女形象,“一年三百六十日,刀鋒霜劍嚴相逼”。然文本隨處可見的跡象告訴我們她是賈府中唯一可與賈寶玉相比肩的至尊活寶。“如今且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戀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后。”“林黛玉稟氣柔弱,不禁噼啪之聲,賈母便摟她在懷中”熙鳳笑道:“我們是沒有人疼的了”眾芳搬進大觀園,又是她擁有絕對優(yōu)先選擇權“有鳳來儀”即瀟湘館等等,林黛玉實勘賈府的一只金鳳。如此文本作為實據,加之老師點撥,啟發(fā)學生各抒己見,但要言之有據回歸當時時代背景,體悟作者意圖。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破故”意識
近年來新課改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避免傳統(tǒng)課堂即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明確老師課堂的主導作用。因此,為了學生能在有限學時中高效地汲取古代文學營養(yǎng),老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破除固有的己見。老師可將每章節(jié)設置若干問題或先請同學闡述己知。對學生知識儲備做個摸底并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例如,在講解《晉公子重耳之亡》這篇作品時,可先請學生闡述自己對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認知及對春秋五霸的認識,并為激起學生興趣設置如下問題:驪姬之難事件可以看出驪姬、申生與重耳的什么性格特征?驪姬確實十惡不赦嗎?重耳怎樣從一個貴族公子哥逐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老師解讀文本過程中自繪重耳逃亡路線圖?感悟本文中眾女性的光彩人格?補敘重耳隨從的命運結局?通過這幾個問題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春秋這個多事之秋的年代,人們對自身命運的難于掌控;成就一代霸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左傳敘事風格等。教師在課前設置這一系列的問題,在于激起學生興趣,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教學重難點。
三、采用多樣教法,激發(fā)學生“為己之學”
在古代文學課堂實踐中發(fā)現,純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知識比較枯燥,經典文本的文言文、詩、詞、賦又存在字詞句語言和用法的變異,相對于學生比較枯燥、艱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尋找多樣化的教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為己之學的意識。例如,今年十月十日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的院慶日,兩岸故宮共迎九十華誕,臺北故宮“曬”新入寶貝,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萃”以呈現歷年陸續(xù)入藏之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物珍品共慶九十華誕。同月屠呦呦因發(fā)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稱為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借此普國同慶的兩件大事,我讓學生去感受我國第一部純文學作品《詩經》的藝術魅力,歷經兩千多年的時間積淀和洗禮,仍在我們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閃現它無限的生命魅力。“天保九如”的展覽名源自于《詩·小雅·鹿鳴之什·天保》,其中運用九個“如”字,串連起山川日月、松柏岡陵等等象征天地靈佑、德壽綿長的意象,表達真摯的祝福。“呦呦”二字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如此,強烈的自豪感驅使學生回歸詩經文本,而懷著敬畏之心去聆聽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學的感召,學生會更切身感受優(yōu)秀文學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除此之外,還應讓充滿古文化氣息的課堂活起來,充分發(fā)揮“慕課”的豐富資料與優(yōu)勢。“慕課”是近年來教育界出現的一個熱詞,但引起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巨大震動。清華大學陳吉寧校長直言:“這場變革猶如一場海嘯,它顛覆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它同樣也能給高等教育帶來重大機遇!”復旦大學程士安教授更是感慨道:“慕課對中國實體教育的影響也必須這樣!大學教育一定是以話題和知識點為核心,讓學生去思考收集材料和文獻,提出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和見解,這才是大學教育!”簡言之慕課就是將知識碎片化,分割成若干個十分鐘左右的微型課,充分運用多媒體如動畫視頻,趣味小測試,在線問答小互動,使學生沉浸于為己之學中樂此不疲,使教學效果倍增。慕課的發(fā)展基于“開放教育”的理念,人類文明共享化。而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點,課程設計的精細化、趣味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tǒng)的教師督促式教學法,使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對知識更樂于理解和接受,并實現逐漸培養(yǎng)其為己之學的意識。
“慕課”借用便宜的網絡平臺,匯集了國內各高校甚至全球各大名校的古代文學優(yōu)質課程資源,使學生只要有向善為己學之心,即可享受豐富的、權威的、前沿的教學內容,這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使古代文學的教學方式多樣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flash動畫,配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從而讓學生對這首“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中秋懷人之作產生更加深入全面的審美感受。學生透過動畫中皓月當空,詩人徹夜未眠、形單影只的生動描繪,身臨其境地體悟作者的壯志未酬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以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胸襟。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應當多樣化的運用教學手段,點撥、引導學生領會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審美意境,提高他們古文學鑒賞能力,體會我國詩文用最簡練的文辭表達最為豐富的情感——言約義豐的蘊含之美。運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技巧,高效地完成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達到民辦學校培養(yǎng)“社會職業(yè)人”的辦學宗旨。
參考文獻:
[1]王亞慧.新課改下古代文學教學思路探究[J].品牌,2014(5).
[2]殷丙山,李玉.慕課發(fā)展及其對開放大學的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
[3]李惠玲.借力“慕課”,推進古代文學教學改革[J].梧州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