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來華留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留學生管理面臨巨大的挑戰。就我校而言,自國際教育學院成立以來,已招生來自28個國家的留學生900余人。本文結合本校的招生工作和來華留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兩方面探討留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留學生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校逐步改善招生宣傳途徑和方式,已初見成效。
建設并完善雙語網站。學校的網站是對外宣傳的重要渠道,網站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完善尤為重要。網站可以展示校園文化、教師風采、學生風貌、教育理念等,體現辦學實力。
參加各國教育展。招生團隊主動與主要生源國的中介和當地高中保持密切工作關系,積極參加當地教育展,開展校園宣講會。
注重口碑效應。學校規范的管理模式,優質的教學質量以及良好的校園文化如果獲得在校老生的認可,他們在回國后也會把學校介紹給更多有意愿來華留學的人,通過口口相傳,新生就會慕名而來。
拓展經費資助渠道,吸引優質生源。完善政府獎學金制度,構建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為主,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獎學金為輔的獎學金結構,逐步擴大獎學金規模,吸引優質生源。
留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學校以制度建設為抓手,規范了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學校制定了《留學生管理手冊》、《留學生學籍管理手冊》等多個文件,用于規范留學生的管理,確保培養質量。學校十分重視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圍繞留學生入學、過程管理、畢業等環節加強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主要舉措有:第一,強化留學生入學教育,使留學生從入學開始明確大學學習期間的相關規章制度。第二,在留學生培養過程中,加強素質教育,引導形成良好的學風和考風,形成淘汰機制。包括加強對留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加強考試紀律宣傳,嚴格考場紀律;嚴格留學生學籍管理,對各年級符合退學試讀和延長學習時間的學生辦理學籍異動手續等;豐富留學生文化活動和體育競賽,促進留學生多元文化交流,增強中外友誼等。
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一名合格的留學生管理人員應該有很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對于大多數剛剛來華的留學生而言,漢語基礎幾乎為零,而此時,他們來到異國他鄉,受到的文化沖擊可想而知,對于即將展開的新生活的不安,不適應以及期待,他們需要一個交流的渠道來緩解這種壓力。此時,如果留學生管理人員有很好的外語溝通能力,不僅能讓留學生拜托這種忐忑不安的情緒,更能得到學生的信任,讓學生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更有益于管理工作的展開。組織協調能力。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校級院級活動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能增進中外學生之間的友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讓留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學校大大家庭中。如何很好的組織、協調好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的關系,并將活動順利開展下去是留管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之一。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無論面對的是何種性質、何種類型、何種起因的突發事件,留學生管理人員都應積極進行處理,立刻作出正確反應并及時控制局勢,創造妥善處理危機的良好氛圍,而不應一開始就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追究責任,多方埋怨,推諉搪塞,從而耽誤處理突發事件的時間,造成處理的被動局面。因此妥善處理突發事件需指定突發事件預防處理應急預案。其次,學校要做好組織管理和明確職責。最后,對發生突發事件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根據其性質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妥善加以處理,并在事態發展基本控制后,調查時間發生的原因、經過、相關責任,形成調查報告。
以學生為本,成立留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傳統的留學生管理人員,或是“輔導員”幾乎是“全能型人才”,從學生的上課考勤,班集體管理,宿舍管理,學生簽證事宜的辦理,學校活動的開展到學生心理疏導,突發事件的處理,幾乎都是包辦所有事情。但是要培養優秀的留學生,需要給予他們主體地位,進行以留學生為主體的管理。突出留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提高他們的主體意識。二是給予他們空間按照主體意識做事。既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模式,也要讓學生參與到管理中來, 盡可能的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如何提高他們的主體意識及行為?成立留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建立起留管部門及留學生之間溝通個橋梁。通過定期了解學生的訴求,留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可向留管部門提出意見或建議。同時,留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例如,一年級學生剛來中國后面臨的文化沖突以及很多不適應,可以通過留學生會向高年級的同學求助,通過相互的溝通來進行自我調節。另外,留學生自我管理組織還能通過與學校的中國學生的學生會建立聯系,一同參與學校的活動,這對于增進中外學生之間的友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
近幾年來,留學生工作已取得較大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應以國際化視野及與時俱進的理念調整管理思路,實現留學生管理工作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