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執教西師版三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積累與運用》,剛開課不久,我正美美地范讀“語海拾貝”的語句“早立秋,涼颼颼。春捂秋凍,一年無病。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突然,有一位學生大叫起來:“哇!蜘蛛——”原來,一只調皮的蜘蛛,爬到展示平臺的攝像頭里,一個大大的蜘蛛出現在一體機屏幕上。“真的,是蜘蛛!在電視上!”“蜘蛛”“蜘蛛”“蜘蛛”“我在外婆家看見過蜘蛛”……頓時,教室里沸騰了,生活在街上平時不曾經常看見蜘蛛的孩子們這回可樂啦!一個個手舞足蹈,叫著、嚷著、議論著,異常興奮。我試著制止了兩次,可無濟于事,怎么辦?我靈機一動,把原來預設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于是,我反而調試展示平臺,把一體機屏上有些模糊的蜘蛛調試得更大、更清晰,讓學生觀察蜘蛛,并問:“你觀察到了什么?”“蜘蛛有8只腳”“蜘蛛的身體是長圓形的”“蜘蛛有一對觸須”“蜘蛛是……”學生正爭先恐后地說著,蜘蛛似乎發現我們在議論他,突然順著展示平臺的支架滑下,迅速從講桌縫逃走了……“噢,蜘蛛不見了”“唉——”學生們頓時感到失落。我鼓勵學生連起來說說蜘蛛的外形是什么樣的。可不一會兒,又有學生指著教室左前方的墻壁喊起來:“蜘蛛、蜘蛛——”“對蜘蛛在那里……”原來順著講臺的縫,從教室左邊書柜的后面爬到離地面2米左右的墻壁上停下了。這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更熱鬧啦!怎么辦?我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來說怎么辦?“用棍子把它打下來。”“不行,不行,會把它嚇住的!”“不行,可能會把它打死的呀!”“干脆袁老師去把它趕跑。”“不行……”最后大家決定推薦一名同學去把它捉下來。于是,同學們紛紛舉手,推薦了杜叢林去捉,還為他提了些建議。此時,我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們注意觀看杜叢林是如何搬凳子,怎么爬上書柜,怎樣用紙蓋在手上去把蜘蛛捉下來的……捉下來后,又讓學生議論怎么處置?“用紙包著,給我們下課玩。”“把它弄死算啦!誰讓它耽誤我們上課。”“不行,它是益蟲呀!”“對對對,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只蜘蛛每天要吃3~5只害蟲呢!”“在棉田、稻田中,蜘蛛捕食害蟲的種類很多,象飛虱、葉蟬、蚜蟲、葉螨、蝗蝻……”最后,大家還是一致同意把它送回大自然,并派杜叢林和曾強芮兩位同學把它送到外面的草叢里放了。至此,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說給同桌聽聽,然后,抽生全班交流,學生興趣很濃、情緒高漲,都有很多說不完的話。我便有意識地按“見蜘蛛、捉蜘蛛、放蜘蛛”的順序,抓住蜘蛛的外形特點、學生們高興的場面以及捉蜘蛛時杜叢林的動作、神態和當時學生自己的心情進行引導,再讓學生抓住一個精彩的場景或按一定順序再互相說說。看著孩子們那高興、激動、充滿靈氣的神情,我又再次激勵:“孩子們,本節課‘捉蜘蛛’有意思嗎?有趣嗎?高興嗎?”在學生用激昂地語調整齊劃一地回答后,我及時“將了一軍”,“那怎么還不快把它寫下來呢?”學生們愉快地投入到了習作之中。
小學作文教學旨在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到樂于傾吐,樂于表達。誠然那種預設的作文課堂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但在長久的單一、封閉的訓練中會湮滅學生作文的興趣,逐漸失去作文的魅力。而本節課,筆者及時捕捉住了小語課堂中一次意外的生成,對原有預設進行了調整,上了一堂生動的作文課,學生看得高興,說得精彩,寫得愉快,是一次真正充滿生命氣息的靈動的作文課堂。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有意外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制,捕捉住節外生枝的亮點,課堂就會隨時呈現出生成的美麗和意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