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廣泛運用,促進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為自己的“教”準確定位,即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生發展服務。網絡是新型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打破了時空與地域的界限,它的財富面向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多媒體教學使圖片與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把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效果
我校于2013年3月成功申報了《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研究》這個農村專項課題。從這個主課題衍生出我校語文科的子課題《信息技術促進語文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研究》。經過一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深刻體會到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廣泛運用,促進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我們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層次,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怎樣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促進學習過程優化,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下面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體會。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教師轉變“教”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中“教”的效率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為自己的“教”準確定位,即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生發展服務。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轉變教師“教”的方式能起到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創設更為廣闊的學習時空
網絡是新型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打破了時空與地域的界限,它的財富面向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過去教師備課受條件限制,不易得到最新、最實用的信息資料,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無疑成為教師搜集有關資料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通過查詢網絡搜集到相關的教材背景資料、教案、課件或練習等內容。通過這些資料,教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更為廣闊的學習時空。如教學《長征》一課時,師生用“搜索引擎”搜索“長征”一詞,有關長征方面的歷史資料和《長征》教學設計應有盡有。大量的練習型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件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所學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了個別輔導式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計算機軟件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習興趣是一種看不見的感情沖擊力,興趣在學習中是最活躍的因素。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多媒體教學使圖片與文字有機結合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把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投影機、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構建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教學設計新模式,把書本的靜態描述變成動態的多媒體教學,使形、聲、圖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圖文并茂,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學,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對春天的樹木、積雪、小溪、小鹿等觀察得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的圖畫。這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課堂里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的距離。這樣就能促使每位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有所收獲。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教師轉變教學指導方法,提高教師“教”的效率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取的信息占很大的比重。動聽的音效,生動的畫面和所學知識有機的結合,會對學生的多種感官起到協調作用,效果遠遠比單一的講解好。
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制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后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被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教師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借鑒其他教師的備課情況、教學案例、論文和課件等。在學習別人教學技巧的同時,積極和其他教師開展教學交流,反思自己,總結經驗和教訓,努力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這對教師開展好以后的教學活動大有益處。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的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提高學生“學”的效率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學習要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信息技術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把一些知識“送給”學生,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學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術,按照自己的學習意愿,有目的地開展一些學習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進行同學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搜集相關信息,拓展學習空間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資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學習的唯一資源。教材上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他們渴望從多方面去主動獲取學習信息。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搜集與所學課程有聯系的資料和信息。在學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課本中沒有的語文知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信息意識。在這個搜集學習材料的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手術臺就是陣地》《將相和》《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可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搭建平等、互動、交流平臺,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電腦室上課。上課時,我在學生自學瀏覽的網站中加入了討論組的功能,讓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還增加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后學習補充,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同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講給大家聽,也可充分發表自己學習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學習的興趣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使學生在真實的激勵性的評價中健康成長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中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而學生間的差異是永遠存在的,有的上課比較好動,有的自卑感強。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不斷鼓勵他們敢于表現“與眾不同”、有個性、有創新。
農村的孩子沒有什么優越感,對自己的表現與城市孩子相比往往顯得不夠自信,甚至自卑,因此他們更需要表揚與鼓勵。如果在學習結束后,能采用多種形式給予激勵,效果將大不一樣。有了信息技術的介入,教師可以根據計算機的反饋系統提供的信息調整教學方案,優化教學程序,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分析自己學習中的成敗得失,改進學習方法,調整學習目標。
如在教學第五冊《語文園地二》的鞏固練習時,讓小動物當裁判,當學生回答準確時,多媒體顯示正確的答案,小動物說句:“你真棒!”或用掌聲鼓勵等,如果回答不正確,就用“別灰心,再試試!”來給學生加油,這樣使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心情愉快,思維活躍。
以上就是我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對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幾點認識,雖然在實踐中,這種輔助教學形式還有一些不足,但這種不足是發展中的不足,前進中的不足,只要我們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好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積極性,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愉快,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磊. 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之結合[J]. 成才之路,2008(1).
[2] 蔣雅鴿. 淺談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J]. 讀寫算,2011(34).
[3] 陳東林. 運用信息技術 優化語文教學[J]. 小作家選刊(教育教學),2014(2).
[4] 敖秀芝. 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