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課堂提問在數學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 鍵 詞】 巧妙提問;新課改;教學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提出具體、生動的問題,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問題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問題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有人說,一堂好的數學課更像一部合理而巧置懸念的偵探小說,一開始就誘動讀者心理上、感情上、思想上的參與,猶如一次驚心動魄的歷險,啟發讀者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經受智慧、毅力、勇氣的磨礪。數學教育活動能否成功,關鍵是看我們教師是否調動了學生思維,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讓學生產生了學習激情……一句話是否喚醒學生智慧。
然而,通過長期的調查與分析,發現不少中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的提問,主要表現在: 第一,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這樣“一問一答”式的提問一般是設計為師問眾生答,如:“答案等于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么,而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于簡單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喪失了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第二,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啟而不發。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第三,提問只求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標準答案。這樣提問,學生偶爾閃現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容易被教師的否定所扼殺,不利于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第四,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這樣的提問,不利于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達不到提問的應有作用。第五,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
在當前如何實施好素質教育,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如何使課堂提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都需要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具體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設置問題。
一、問題要有趣,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教學從矛盾開始就是從問題開始。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
如一位教師在講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對學生說:同學們,我愿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必須:第一天返回給我1分錢,第二天返回給我2分錢,第三天返回給我4分錢……即后一天返回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你們愿不愿意?此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么“誘人”的條件到底有沒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對比,才能回答愿與不愿。“支”就是一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過這個例子,不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熱情及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引出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又如,對數概念情境引入, 一位教師在引入對數計算一節內容提出下面的問題“用一張報紙對折五十次,你們想想大概多厚”,有的學生回答:“怕有幾尺厚吧。”老師回答:“差遠了,你們盡量往多的地方想。”有學生回答:“能有幾丈嗎?”老師回答:“再大膽些。”;有學生半信半疑地說:“總不能有幾百米吧?”老師回答“你把對折50次以后的這疊紙放在地面上,另一頭就高過月球了。我們可以順著這爬上月球見嫦娥和吳剛呢!”這時學生幾乎沒有一個相信這個結論,老師回答:“不相信就算算”。學生也憋不住了,個個緊張地進行對數計算,算錯了的學生自覺地找同位的同學糾正。抽象的對數計算,經過這樣的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變為積極狀態,學生興味盎然,不知不覺地學上了對數計算這節內容,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欲。
可見利用有趣的設疑,往往可以引起學生高度的注意和廣泛的參與,促使學生在短短的時間里沉浸在渴求知識、探求知識的氣氛中,這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開始。
二、通過易錯之處設疑,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過:“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范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題后不檢查、不思考。故在學生易出錯之處,讓學生去嘗試,去“碰壁”和“跌跤”,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三、問題要有針對性,它能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
數學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提問去誘發學生的解題思維,點撥學生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和培養新情感。若問題提得好,學生必能豁然開朗,思路通暢;若提問得不好,學生容易思路受阻,如墜云霧之中,不知所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一定要注意有的放矢,要有針對性, 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提問,突破重點、難點。這就是說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心中有目標。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有具體指向,針對某個問題、某個現象提出疑問,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也可以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心設疑,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突破學習的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要注意在對重難點處設疑要做到循序漸進,一步步引入重難點。
如在講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時應該將問題細化,循序漸進。即先應該給出圓并且指出長度為a,b的線段,再要求學生分別找出算術平均值和幾何平均值所代表的線段,最后要求學生說出它們的幾何意義。
四、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避免學生走太多的彎路,教師在師生互動環節上多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由學生得到答案。進行啟發性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貫徹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提問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必須富有啟發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所提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提問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異面直線的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這樣引入:先給出實例教室內的日光燈管所在的直線與黑板的垂直于地面的邊,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何?又如天安門廣場上,旗桿所在的直線與長安街所在的直線,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何?然后與學生一起總結答案:它們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即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一個平面,使該平面同時經過這兩條直線。
總之,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技巧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工夫在“課堂”之外,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科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結果。生動有效的課堂提問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新課改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探討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對于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有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愿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展知識,獲得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浩輝. 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J]. 數學教學通訊,2014(11).
[2] 沈燦江. 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應把握的度[J]. 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2012(11).
[3] 李祥. 淺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