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數分裂是抽象、微觀、動態、連續的動態變化過程,給學生的準確認知帶來了困難,因此成為教學難點。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是擺在生物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一、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
1. 對于減數分裂動態過程的學習特點,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接受。但教學中教師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染色體數為什么會減半?在考試時很多學生都回答不出來。對此,教師應在課堂重點提出這個問題,讓他們思考回答。
2. 教學過程中學生仍然存在這樣的兩個問題:一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于同源染色體的隨機分配的運用,學生感到非常困難;二是學生不能理解有絲分裂各時期也存在同源染色體。
3. 對有絲分裂的相關知識沒有講透,對于染色體、染色單體和紡錘體等概念模糊甚至混淆不清。
4. 對于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各個時期的圖像,也只是用書上或網絡上下載下來的靜態圖,分裂的過程不能以最直觀、最容易觀察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導致學生既沒有直觀清楚地觀察到染色體行為變化,更沒能將分裂過程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所以學生對圖像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在考試中經常丟分。
二、對減數分裂這一節教學的認識
1. 要教會學生怎樣學,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老師不能包辦代替。
2. 既然老師的講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斷地閉嘴,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起來,他才會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被調動,從而使學生“自己昭昭”。
三、教學的建議
1. 呈現方式。以探究的方式或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進行減數分裂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內容劃分。把復雜繁瑣的減數分裂的過程劃分為3個層次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1)以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行為變化。以問題串的方式逐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1個精原細胞分裂成4個精細胞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染色體在何時,怎樣才能數目減半?染色體要發生怎樣的變化才會排列在赤道板兩側?這樣的探究方式層層遞進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染色體行為變化的原因。(2)學生掌握了減數分裂的過程后,根據圖像判斷減數分裂的間期,第一次分裂各時期,第二次分裂各時期,且敘述判斷的依據,訓練學生對圖形的辨認。對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進行比較以及和有絲分裂過程進行比較,以強化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3)讓學生說出處于不同時期的細胞名稱及基因隨染色體行為變化而發生的分離和自由組合。
3. 教學手段。(1)可用完整的FLASH動態圖代替靜態圖。①播放有絲分裂過程的FLASH動態圖,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回憶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特點,學生判斷是哪個時期?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順便復習染色體、染色單體、DNA在有絲分裂各時期的變化規律。并且強調通過有絲分裂得到的細胞其染色體條數不變,為后面的內容做伏筆。②減數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學中,預先播放減數分裂的FLASH,學生觀察總結減數分裂的特點,復制1次,連續分裂2次,結果染色體數減半,然后再補充進行減數分裂的對象。(2)利用掛圖直觀呈現減數分裂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減數分裂是一個連續過程的概念,同時該掛圖還成為學生進行練習時的依托。(3)教師上課之前準備染色體模型,在白紙上畫好細胞,學生可以用模型擺出不同時期染色體不同的行為。
4. 課本利用。有效利用課本的圖片、練習等資源,達到教材利用的最大化。
5. 時間的安排上。根據新課標的思想,應該多給學生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把任務交給學生,避免教師自己一手包攬,在講授減數分裂的過程及相關的基礎知識時,老師避免口頭式的傳授或一問一答式教學,盡量減少集體提問,集體回答的方式。同時問題要明確,讓學生有回答的方向。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梳理、思考,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知識點講解和訓練同時進行,邊講邊練邊運用,把課堂變成培養學生主體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