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發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因材施教、梳理所學、培養作圖習慣、改變教學理念等諸方面入手。
【關 鍵 詞】 物理課堂;有效教學;高中
所謂有效教學,指的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知識水平或者是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度、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師教學的勤奮性……皆不屬于有效教學的評價體系。在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嚴重限制,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展緩慢,所以,運用相關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取得長足進步是當務之急。
一、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因為個體經歷的不同,學生的基礎、能力會各有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教學相關環節,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層次教學,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各有獲益,如此,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課堂上實施分層教學,最好從提問著手:給成績差的學生設置的問題,應該是基礎性的難度不大的問題,對于不能快速作答的學生,教師需有耐心地慢慢啟發,引導其向著問題目標步步趨進,訓練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成績中等的學生設置的問題,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略微增加難度,但需要學生經過思考后就能回答出來,發展學生歸納、比較的思維能力;給成績優秀的學生設置的問題,是在中等學生的水平之上提高深度,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重構認知圖式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無論是知識點的掌握也好,還是能力的發展也罷,都離不開及時進行所學內容的梳理,在頭腦中不斷重構知識框架,形成各種思維方式的自覺運用,高中物理教學也是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要點以及各類題型的解題方式,在學生的頭腦中塑造各式模塊,方便解題時及時有效地提取。
學生進行物理相關問題的梳理,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剛入學時,是教師進行歸納,學生進行補充,教師的歸納具有全面性和廣泛性,學生的補充具有針對性和深入性;以學《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為第二階段,是以學生歸納為主,教師補充為輔,學生的歸納可能會求細而易散,教師把零散的東西用線給串起來;從《機械能》的學習開始為第三階段,是學生進行有效梳理,然后互相補充不足之處,以后一直延續下去,教師則是進行階段性點評,選擇優秀的學生梳理內容進行展示與鼓勵,引導學生模仿和競爭。
三、訓練學生畫圖分析題型,養成畫圖習慣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圖的作用。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理解了題目或者是明晰了解題方法,卻往往遺漏掉細節或關鍵,從而發生解題錯誤,這本是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失誤,如果學生積極作圖,則可以有效減少失誤的概率。學生根據題目,畫出合適的圖,然后將題目中的條件一一標記在圖上,尋找到相關關系,解決物理問題。
如質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見下圖。已知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斜面的傾角為30°,則斜面對物體的支撐力和摩擦力分別是多少?
如圖做物體的受力分析,將其所受重力分解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大小分別為F1=mgsin30°、F2=mgcos30°。因為物體是靜止的,斜面對物體的摩擦力大小就等于F1,即;斜面對物理的支撐力等于F2,即。
四、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改變教學理念
首先是從重教轉向重學。在傳統物理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座位上啞口無言,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然而學習畢竟是需要內化的,沒有內化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課下沒有時間鞏固,或者是相隔時間太長,已經失去了內化的最佳時機,于是,效率大大降低,有的學生連基本的練習題都完成不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安排足夠的時間用于學生活動,通過練習、提問、討論等活動,賦予學生思考的機會,加強知識和能力的內化,實現有意義的課堂教學。
其次是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重結果是教師通過讓學生死記硬背識記定律、默誦題型,進而實現對某類題型能做能得分;重過程是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進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力學的重點內容時,可以采用關聯的方法,通過實驗明晰了牛頓第二定律之后,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推導向心力與萬有引力定律或者從另一個角度推導動能定理與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對定理的推導過程中,學生會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加深對力學相關定理的理解和技藝,同時,也發展了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
然后是重理論轉向理論與實驗并重。實驗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這注定了物理相關發現必須以大量的實驗為根本,而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卻忽視實驗操作或者是采取講實驗的方式,這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現能力來說是巨大的阻礙。物理教師必須把實驗重視起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李仕榮. 談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策略[J]. 理化生教研,2011(1).
[2] 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 高中物理教學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劉文娟. 如何有效地開展高中物理教學[J]. 學周刊(下旬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