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質”,點燃了教育界久違的對美育教學的探索熱情。而這一切需要從中小學美育抓起,更不能忽視農村的美育教學。
一、美育的本質與內涵
美育即審美教育,包含審美和教育兩個部分。所謂“審美”,它體現為一種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所謂“教育”,指教化育人,它強調人內在潛能和素質的開發與引導。由此可見,美育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審美實踐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引導人潛在的審美能力,去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
(一)美育——給孩子發現美的眼睛
與學生郊游時,田里堆滿了垃圾臭氣熏天,蒼蠅到處飛。此時我們都想盡快離開這里。作為老師的我引導孩子們去發現隱藏于丑陋之中的美。看旁邊有郁郁蔥蔥的小草還有含苞待放的花朵。美育就是給孩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教育孩子要多留心,多觀察,不歧視丑陋,而是用眼睛去發現美麗。
(二)美育——引導孩子感受美
1. 自然美。大自然是誘人的,那潺潺的流水、鮮艷的花朵,無不給孩子帶來樂趣和遐想。春天來了,讓他們去尋找春天,桃花開了,蝴蝶飛來了,孩子們高興地說“春天真美啊”。之后就讓孩子們將這些美好表達出來,有的畫畫,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孩子們都興高采烈、手舞足蹈。
2. 生活美。作為教師要做有心人,引導孩子從細微處去感受生活的美。每天早晨,值日生早早來校,幫助老師做值日,使他們感受到勤勞就是一種美。還倡導“請”“謝謝”等禮貌用語,強化語言美。
(三)美育——引導孩子創造美
教師要善于利用美育的優勢,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孩子創造美的能力。實踐中,我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秸稈、樹葉等,采取裁剪、粘貼、繪畫、編織的手法,孩子們想象天馬行空,親手創造的藝術作品栩栩如生。
二、美育的三種實踐方法
如何將農村中小學美育教學與素質教育完美的融合,這是需要深思的問題。筆者總結了三種方法:人本美育、生活美育、生態美育。
(一)人本美育
美育應從人本性出發,把教育建立在人本主義上。美育應該潛移默化地促進兒童成長,陶冶兒童情操,使他們發展良好人格特質。美育應注重兒童個人的體驗和感受,并讓兒童參與到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中。
(二)生活美育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的關鍵在于讓孩子欣賞貼近生活又易于理解的作品。如欣賞齊白石的蝦、蟹、青蛙;迪斯尼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張樂平畫的三毛;還可以欣賞那些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年畫、掛歷、圖片等。這樣的活動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均有極大作用。
(三)生態美育
發展美育不能停留在生活美育,還要引導他們學會用生態的方式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裝點自己的用具,使環境更漂亮,生態更美好,此即生態美育的內涵。學校應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如泥塑、插花、舞蹈、繪畫、京劇表演等,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和理解生態美。如孩子愛花、愛草,經常畫它、摸它,這是“愛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師需要引導孩子懂得怎樣插花才好看,從中體會到大自然可以創造美,然后引導孩子依據花的形式和規律,大膽地進行創造,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最后,進行相互欣賞、相會交流,當一盆盆美麗、造型獨特的插花展現在孩子面前時,他們是那么的高興,整個活動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將這些美麗的插花“搬”到教室中來,美化我們的環境,陶冶兒童的性情,使孩子感受到生態的美,體現到了藝術的美。
美育能夠通過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實現其情感和理性的和諧發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