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難點,新課程標準下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必須從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尋找新突破口:重視朗讀教學,監督背誦情況;以學生為主體,授學生以漁;從歷史故事突破,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歷史典故
文言文是學生高中階段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一,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很大,學好文言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較好成績,更能夠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掌握歷史和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素養。但是,由于文言文語言比較晦澀,特殊句式多且繁雜,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頻頻受挫,教師在教學付出和教學收獲之間沒有找到應有的平衡點。轉變當前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效率,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
一、重視朗讀教學,監督背誦情況
古人非常重視朗讀教學,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文言文,許多人對朗讀和背誦不屑一顧,但是反觀現今教育學者所提出的那些新課堂教學模式,哪一項離得開熟讀、背誦?通常人們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很重要。教授文言文,必須要在朗讀上下功夫。
朗讀、熟讀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言詞匯,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關注文中的單音節詞“朝”“亡”“國”“厭”等,理解古漢語單音節詞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語的區別與關聯;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特別注意“夫晉,何厭之有”等特殊文言句式;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梳理文章脈絡: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鄭伯是怎么說服燭之武的,燭之武用哪些事實說服秦伯,其中哪一點最關鍵,晉文公為什么不愿意向秦國進兵?在透徹理解文章大體框架的基礎上,學生分層分段地朗讀,可以提高背誦效率,完成知識遷移的學習目標。
二、以學生為主體,授學生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一階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方法和過程,去除傳統文言文課堂“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在文言文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串講、翻譯,底下學生埋頭于記筆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缺少對教師所講內容再加工的機會,導致這節課講的詞句下次課就忘記得一干二凈。在課堂上推行有效教學,必須轉換教師角色,將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章內容。
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漢樂府詩歌的相關知識,抄寫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網絡查閱自己不理解的字詞,記錄在課本上,在教師講解時重點關注。這種課前任務的布置,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言常識,疏通文章大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必再面面俱到、逐詞逐句地講解,可以選取關鍵詞句講解。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先以蘭芝的形象分析為示范,焦仲卿、焦母等形象可嘗試讓學生自主分析,教師注意做好點撥工作即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探究學習,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便于其以后的復習。
三、從歷史故事突破,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很多教師和學生非常在意的問題是:一些文言文中運用了大量文學典故,導致理解過程中出現認知偏差,打擊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信心。這的確是當前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壁壘,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教師不妨嘗試從這些歷史典故進行突破,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對課堂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擇的文言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百家,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基本上忠于史實,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等,在人們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融入歷史故事,搭建學生與古典文學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些篇目。例如,在《離騷》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從端午節切入,先和學生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吸引學生學習楚辭的興趣,接著引出屈原所處的政治環境,讓學生體會屈原創作《離騷》時的苦悶與矛盾,感受作者頑強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在課堂上教學文言文時,教師要利用個人的教學魅力,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自覺發現知識,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提高文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永霞.文言文教學方法淺議[J].金色年華(下),2012.
[2]郭曉茜.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1(8).
作者簡介:肖洪琴(1972—),女,河南省潢川高中語文教師。中國古代文學碩士,曾在《保山師專學報》發表學術論文《陳耀文〈正楊〉在考證學上的貢獻》。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研2014年河南省結項課題“高中語文新課程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JCJY130115056)研究成果。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