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由于這個觀點的影響,導致了分子等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的僵化與混亂,甚至學生到了高中在涉及物質的組成問題時,在分子的概念和構成物質的微粒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這兩者之間發生了混亂,給教學增添了一些困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根據這個定義,仍然不能把分子與原子和離子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問題在于分子不是構成物質的唯一微粒,那么能夠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不再是分子獨有的特性了,因此,僅憑這一點來定義分子的概念是不夠的。現行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對分子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這個定義的局限性更大,至少把原子排除在構成物質的微粒之外,因為某些原子也能獨立存在,也能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
關鍵詞:概念;分子;原子;離子
就初中化學來說,接觸到的化學概念和原理基本接近整個中學化學概念和原理中的三分之二,但是由于學生剛接觸化學,相關知識的缺失使得有些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完善和補充,比如“元素”的概念,初中的概念是“有相同的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但事實上元素的概念中還應該包括單核離子。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概念,下面結合教學體會,重點談談初中化學中的“分子”,這是中學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學生在初中很早就接觸到的一個概念。現代化學的發展已經表明: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現行中學化學教材已經明確指出了這個問題。所以,“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這個觀點,雖然在化學發展史上曾起過很大的作用,但現在顯然已經過時了,不過它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由于這個觀點的影響,導致了“分子”等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的僵化與混亂,甚至學生到了高中在涉及物質的組成問題時,在分子的概念和構成物質的微粒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這兩者之間發生了混亂,給教學添加了一些困難。為此,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就現行化學教材中的分子概念談談自己的看法。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特征或本質的思維形式,作為思維形式,作為反映形式來說,是主觀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逐步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反復進行分析與綜合、分類與比較、抽象與概括等思維加工,剝離了表面現象,將其本質屬性抽象成各種概念,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因此,概念既具有穩定的一面,又具有發展變化的一面。分子作為一個概念理應是這兩個方面的統一。
以前的化學教材對分子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個定義擺脫了“一切物質都由分子構成這個觀點的束縛,指出分子只是能夠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中的一種。”但是,根據這個定義,仍然不能把“分子”與“原子”和“離子”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問題在于分子不是構成物質的唯一微粒,那么能夠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不再是分子獨有的特性了,因此,憑這點來定義分子的概念是不夠的。當然,分子與某些原子、離子能夠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這是分子與某些原子、離子區別于其他微粒的重要性質,而分子與原子的根本區別在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能夠再分,而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另外,分子與直接組成物質的離子的根本區別還在于:分子能夠獨立存在,而在通常情況下,離子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陰陽離子之間總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
現行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對分子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這個定義的局限性更大,至少把原子排除在構成物質的微粒之外,因為某些原子(如,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能獨立存在,也能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而且原子并不比分子大,現行化學教材中明確指出“原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自然就有“原子”或“離子”保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提出:分子比原子和離子小嗎?如果不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還是由分子保持嗎?等問題,需要給學生做許多的額外解釋。在教學中,作為最直觀的解釋,最后我是直接告訴學生,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哪種微粒構成就由哪種微粒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因此,這個定義顯然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更不適合于“分子”。同時,也對學生學習物質的組成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因此,根據對分子這個微粒的理解和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我認同“分子”的定義中應能體現出它的四個方面屬性:(1)微粒性:分子是組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2)獨立性:分子能夠獨立存在。(3)可分性: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能夠再分。(4)分子的化學性質與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一致性: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據此,即使不能給分子一個簡練而且比較全面的定義,至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讓學生認識分子,這要比給出一個有缺陷的“分子”的定義要合理。
隨著科學的發展、認識的深化,許多概念也是不斷發展的。但是,作為一個概念,應該具有自身相對的穩定性。同時,由于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概念的教學,對于因為學生階段型知識儲備的不足而無法準確給出的一些概念,在教學中分析講解時就要預先留有余地不能絕對化,告訴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隨著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概念也會慢慢地發展變化的。
參考文獻:
[1]吳新民.概念靈活性與確定性關系辯[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
[2]王承業,戚月明.原子和分子的概念[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1985(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