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和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它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學校的一門潛在課程。它對學生潛移默化、影響巨大。因此,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事關學校長足發展,它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時下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教育在城鄉之間存在著不公平,教育資源的配置嚴重不均。教育不公平不但影響到全民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的命運。黨的十八大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加強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不斷加大投入,如今許多農村學校,有了嶄新的教學樓,活動場地整齊劃一,硬件設備齊整。然而,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普遍存在著薄弱環節和不足,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忽視環境、文化育人的功能,大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主要表現為:(1)學校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搞搞活動,改變校容校貌,盲目追求漂亮美觀,為校園文化建設而建設。投入大量的資金,只注重看得見的物質建設,忽略了學校本身文化建設的特點。沒有回到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以學生為對象,以教育、影響、陶冶其一生為目的的本質上來,不能自覺地建設和正確引導校園文化。(2)部分鄉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走形式主義,沒有實實在在開展工作,過分地強調教學質量工作而忽視文化建設。(3)當前社會上的庸俗文化對學生影響較深,如學生崇尚西方文化,而摒棄了一些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些同學還熱衷于過洋節日,而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比較淡漠。這些與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和校園的主導文化有較大的距離,需要正確地引導,促進提高。(4)一些學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片面地強調嚴格的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約束,缺乏人性化管理。在執行制度時,不注重營造文化氛圍去激勵教師,誘導學生,其結果就是剛性的管理工作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進而使大家對執行制度有了抵制情緒,使師生在校園文化中的積極性和潛能未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對于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對塑造學生的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四有新人具有深遠意義。
(二)校園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和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三)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四個方面建設的全面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優秀的校園文化能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如何加強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改善辦學條件,構建優美的學校環境文化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具有美育和激勵作用的校園布局。學校物質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高品位、深層次、求實效的建設理念,與調整學校布局、規范學校創建、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相結合,加強學校的軟、硬件建設,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人文性,能自然地成為育人的理想場所。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要堅持學校與師生群策群力共建優美環境,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來促進對硬環境的建設。
(二)強化學校管理,創建規范的學校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方針、規章制度,是維護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學校的管理文化要體現出催人奮進、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
(三)滲透德育,構建以繼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更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因此,學校在做好形象標識的宣傳外,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民族文化,讓健康、高雅、生動的文化活動占領校園文化。通過這些活動,形成一種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塑造優良的個性品格。
(四)發揮特色優勢,形成豐富的學校行為文化
學校行為文化是指學校在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行為。包括管理機制的運行、學校辦學規范、師生行為規范、課程實施與建設、資源開發與整合、學術研討、教育教學、校園生活的運行等。在當下商品經濟社會中,社會文化具有多樣性,魚龍混雜,學校需要通過自身的文化活動來培養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別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適合少年兒童特點的內容和形式,充實發展學校活動文化,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外活動文化,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可利用各種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預防犯罪教育,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給予學生健康的熏陶,增強學校對少年兒童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強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中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但有利于學校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強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校園文化,已成為學校提升育人質量不容缺失的一項重要重要工程。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40)成果。
編輯 溫雪蓮